大夏天,即便是集市也人煙稀少。
多在屋內吹風扇納涼。
下車後,方年前後觀望,空蕩蕩的,連擺攤的都沒有,更別說在記憶中拉客的小麵包。
不過方年沒著急用11路回家。
他記得自己兜裡尚有一直備份的20元。
也記得棠梨等地一直有摩托出租的業務。
果然很快在集市上找到了這項業務。
跟司機交談了兩句。
司機回答:“要10元喔。”
“行咧。”
接著摩托車轟轟啟動,方年爬上去呼嘯啟程。
“還好有備份,這就用上了。”
要不是備份了20元,就算記起有摩托出租,方年依舊只好靠11路回去。
僅九分鐘後,方年便到了所屬的村民組:茅壩村民組。
再爬了個上坡,便看到了自己家。
從08年到2020年,家鄉的變化都不大,大多都是熟悉的模樣。
除了在大約13年左右,村民組內部的一條不足兩公里的道路完成了硬化以外,幾乎也沒什麼變化。
方年很快沿著泥土地走回了自己家。
從鄰居家門口前走過,打了聲招呼,越過一小片生長了竹子的土堆,就到了家北側。
方年頓住腳步。
看著視線範圍內的兩層六弄房屋,是在他三歲時同伯父家共同蓋好的房屋。
以大廳為分隔,南側是伯父家,北側是方年家。
大廳共用,內設神臺,供奉已逝祖親牌位,有用於祭祀的桌臺,日常不用,只有在逢年過節等會使用。
經歷了十三年多的風雨,本世紀初在茅壩還算時興的瓷磚小樓,牆體上的白色長條瓷磚已有脫落。
整棟樓內外都有風雨斑駁過的痕跡。
在小樓北側完全被竹林林蔭的地方,有一弄在南方鄉下常見的雜屋,用於飼養雞鴨鵝豬等家禽。
以及裡側的廁所——挖個坑架上木板就算完事的老式茅坑。
方年目光略過,大約七八年後,雜屋和小竹林在挖掘機的作用下消失在歷史中。
屬於方年家那側的小樓被切割掉一弄,整理出來的土地上新蓋了一棟鄉村小別墅。
比起現在的樣子,方年記憶中更清晰的是小別墅的模樣。
看著雜草叢生、亂石遍地的一小片空地,以及還存在著的雜屋與竹林,有一種恍惚如隔世的意味醞釀在方年心裡。
這時,一道聲音從那頭的大廳外臺階上傳了過來:“方年,回來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