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四十一章:借糧 (1 / 2)

以往,饑荒只會發生在天災之間,所以楚人向來認為,饑荒是上天對人間的懲罰。

但這次,卻是楚國人第一次發現,饑荒居然還可以由於認為引發。

於是乎,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楚王。

不過朝中令尹幫楚康王說話,將矛盾轉移到了李逸這個始作俑者的頭上。

令尹表示昌萍是魯國派來的間諜,目的就是蠱惑楚王,製作出織布機來,引發糧荒。

他的理由是昌萍是織紝之人,沒理由會懂得木工之藝。

木匠一行裡,技藝向來都是傳男不傳女的,昌萍一個織紝之女,怎麼可能會木藝?

所以她必定是魯國派過來的間諜,目的就是為了誘發這次糧荒。

這個理由有理有據,頓時說服了所有人,就連李逸自己都是有口難辯。

這個時代的技藝都是由世家傳承下來的,他無師自通,本身就是最大的疑點。

楚康王也認同了這個理由,打算誅殺昌萍,以平民憤。

李逸本有逃走的機會,但他卻並沒有逃離,而是任由楚王衛兵把自己帶到了楚康王面前。

面對康王以及滿朝文武,他為自己申辯了一番。

他承認了自己的過失,他的確沒想到,區區幾十臺織布機,就能引發一場席捲整個國家的糧荒。

但他不承認自己是魯國派來的間諜,因為魯國最頂尖的木匠,也造不出他設計的織布機來。

對於他的解釋,令尹和康王也都沒有反駁。

然而當下已經不是爭論對錯的時候了,現在的問題是缺糧,一旦糧荒出現,楚人餓殍遍地,肯定會引起動盪,敵國很可能也會趁機進攻,楚國也有傾覆的風險。

所以,即便昌萍真的不是間諜,為了平息民怨,她也得殺。

李逸也知道這個道理,不過他提出,當下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平息民怨,而是想辦法解決糧食危機。

但康王和滿朝文武也都知道現在最重要的是解決糧食問題,可一季糧食從種下到成熟少說也得半年。

而楚國和幾個附庸國都因為轉種桑麻導致糧食短缺,即便是開倉放糧,也沒辦法解決缺糧的問題。

李逸隨即提出,願意以帶罪之身出使晉國及其他侯國,前去借糧。

這個提議很荒謬,因為楚國正在和晉國打仗,為什麼要給楚國借糧呢?

但楚康王還是同意了這個提議。

他很清楚,殺了昌萍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無奈之舉,如果昌萍真的可以借來糧食,解決糧荒的問題,那他還是願意賭一賭的。

隨後,楚康王就派了自己的親衛護送令尹以及李逸去了晉國出使。

李逸也藉機見到了晉王,向晉王提出了借糧的請求。

對於楚國發生的事,晉王也是有所耳聞的,但親自確認了這個訊息後,他也是驚訝不已。

聽到李逸說起那種可以自行織布的機器,他很是心動,當即提出要用那種機器來換糧。

楚國令尹一口拒絕,但李逸卻答應了下來。

人命關天,只要能避免糧荒,區區織布機,換也就換了。

這件事本身就是因為織布機而起,用織布機解決也是應該的。

楚國令尹不忍心看到這種利器落入敵國之手,但也無可奈何。

最終,經過協商,楚國願意用五臺織布機換取五萬石糧食。

隨後,楚康王派人送來了織布機,但晉王卻出爾反爾,不肯借糧食了,還提出要讓昌萍這個據說是楚國織藝最好的織紝之女為他織一匹前所未見的錦,來製作王服。

李逸知道他是在故意拖延時間,就是想盡可能多的消耗楚國的糧食。

但眼看饑荒四起,他也只能應了下來。

但就在他準備開始動手的時候,卻突然回到了八面碑空間之中。

看著面前的八面碑,李逸心情有些複雜。

他沒想到,這次進入八面碑空間裡會待這麼久,也沒想到在空間裡會引起這麼多的波瀾。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