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擔心被衝,李逸暫緩了織布機的研製開發。
一直等到楚共王娶了秦景公的妹子,他也過了三十歲,才開始重新開啟了工業革命的計劃。
但間隔的這些年裡,他的日子也不安生。
因為鄭國叛楚附晉,楚國和晉國大戰。
由於戰爭所需,織工們日夜不停的生產著布絹,用於前線軍備。
但紡織機雖然提升了效率,織工們反而更累了。
李逸做出了手搖式的珍妮紡織機,大大增加了紡紗的效率。
可紡紗的速度提上去了,織布的效率卻沒能提升多少。
李逸做出的織布機依然是靠人工操作的,而且因為是木架材質,只有熟手才會操作,導致織工越來越不夠用了。
堆積如山的紗線卻變不成布匹,前線壓力傳到後方,也導致織工們也每日被督工折磨得苦不堪言。
李逸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於是織工們就把仇恨轉移到了她的身上。
雖然礙於楚王,她們不敢對李逸做什麼,但在背後的嚼舌根卻一點也沒少過。
李逸雖然不在意這種背後的吐槽,但聽得多了,也難免心煩氣躁。
不過他知道織工們對他有怨氣是有原因的,問題的關鍵也是因為他沒做出配套的織布機來。
想要大幅提升織布機的效率,就要設計出利用外力進行驅動,自行紡織的織布機來,比如全機械化的織布機。
然而,李逸看的木工書裡,卻沒有機械化織布機的相關資料。
於是,李逸就只能自行設計。
根據基礎的機械知識,和紡織的相關原理,李逸從零開始,一步步倒推,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設計出了一臺機器。
但根據設計圖,他帶著木匠做了兩年,才做出了一款織布機來。
戰爭時期,青銅、鐵等金屬都很珍貴,有點金屬都得打成武器,箭頭,送去前線。
所以,楚國國內根本不可能提供金屬來給李逸製作機器。
而且國中的鐵匠也沒那個水平打造出李逸想要的零件來。
於是,李逸製作出的第一代紡織機,赫然是全木質的。
但木質材料的強度終究有限,磨損也大。
所以為了保證強度,織布機的塊頭就很大,最終拼裝起來,已經快有一座小房子那麼大了。
但即便這麼大,這臺機器一次也只能織一匹布而已。
而且每織一匹布,就得耗費將近十斤的油來潤滑。
最重要的是,想要操控這臺機器,最少也得八名熟工一起配合才行。
但八名熟工用普通的織布機,相同的時間裡都能織完半匹布,加起來效率比織布機高得多。
於是,在驗證了機器的效率後,楚共王就叫停了這臺機器的研發。
畢竟木材也不便宜。
有這一臺機器所用的木頭,都能造一座攻城車了。
失去了楚王的支援,李逸的研發難度一下就增大了。
沒有了經費,那研發成本就成了大問題。
他只能用時間換空間,利用平時的空閒時間製作錦緞,賣給國中貴婦掙錢,積攢資金。
可這個生意很快也被叫停了。
戰爭期間,他這樣一個熟手織工,不盡心盡力為前線提供軍備,反而在行商賈之事,自然為人所不喜。
就連楚共王也因此對他大失所望,態度也冷淡了很多。
再加上他作為一個女人,歲數越來越大,逐漸年老色衰,遇到的阻力就更大了,堪稱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