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麥咯咯笑著,捏得開心:“就像我小侄子的肚皮一樣,捏著好舒服。”
聽到她的話,其他人也都加入了進來。
“哇!感覺好解壓。”
吳壘樂在其中:“感覺像是在玩解壓玩具一樣。”
“這洗得還挺快的,一會兒水就變白了。”
黃小明一邊揉搓著麵糰,一邊看著下方已經變成了白湯的水,問:“這要洗到什麼程度才算洗好?”
李逸一邊洗,一邊說道:“洗三到五次,洗到水不再變白,也就是澱粉都被洗下來以後,就是最終我要的麵筋了。”
“這麵筋也不知道熱量高不高,吃了會發胖的吧?”
吳壘一邊洗面,一邊嘀咕。
“那還真未必。”
李逸笑道:“麵筋是植物蛋白,和雞蛋的熱量差不多,但如果是烤著吃,加各種油潑辣椒,調味料,那熱量就比較高了,而且吃多了以後,腎臟的壓力也比較大,所以還是適量吃比較好。”
他們聊著天,直播間觀眾也聊得熱火朝天。
“我家以前開過涼皮店,我最喜歡玩的就是洗面筋了,涼皮裡的麵筋最好吃,麵筋裡面有小孔,吸滿了湯汁,味道特別足。”
“有誰喝過麵筋湯嗎?我家是徽省宿州的,夏天會做麵筋湯,就是把麵筋洗出來,然後加綠葉菜,洋柿子,粉條,放點醋,喝起來酸溜溜、香噴噴、稠都都的,特別解暑!”
“我喝過!我是蘇北豐縣的,我們那的麵筋湯裡放銀銀菜,也特別好喝!”
“有誰喜歡吃油麵筋?我家是無錫的,逢年過節,這邊家裡都會做油麵筋塞肉,我們叫肉釀油麵筋,好吃得不得了!”
“我吃火鍋的時候,也喜歡涮油麵筋,特別吸味,一口下去又燙又辣,賊過癮!”
鏡頭前,洗著面的幾人也注意到了觀眾彈幕,加入了其中,跟著聊了起來。
吳壘提起:“我老家也吃油麵筋。”
“當然了,你老家離無錫那麼近。”
趙金麥笑道:“我老家那邊就是吃烤麵筋,還有炒的,再就是麻辣燙裡有,我每次吃都加。”
“我們那兒也有炒麵筋,還有面筋塞肉。”
黃小明感覺很奇妙:“好像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麵筋吃法啊!”
劉藝菲看向李逸,問:“逸哥,麵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李逸在眾人心目中,已經成了烹飪方面的百科全書了。
“第一次有文字記載是在宋朝。”
李逸解釋:“宋代有個藥物學家,叫寇宗奭,他對本草學很有研究,寫過一本《本草衍義》,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的時候,就借鑑過它。
這本《本草衍義》就有記載,說小麥‘生嚼成筋,可粘禽蟲’,這是第一次有面筋的文字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