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防禦戰,李廣打了許多年,但是到了劉徹這裡,從被動防禦轉變成為了主動進攻。
由陣地戰變成了運動戰。
漢軍時常要深入匈奴腹地,長途奔襲,這一作戰方式就需要領兵的將軍敢於深入敵後,在運動之中尋找到機會殲滅敵人。
馬邑之戰中,張遠給衛青出法子讓他千里奔襲攻擊匈奴龍城便是這麼做的,而後橫空出世的霍去病更是把這種作戰方式發揮到了極致。
而此時已經年邁的李廣卻沒有當初那種銳氣,也不能適應這種打法。
李廣只是歷史潮流之下的一名極具名氣的失敗者。
因為有許許多多像李廣這樣接受不了改變,亦或是不適合新的打法的將軍,衛青跟霍去病就顯得尤為重要。
重要到少他們任何一個人都會讓大漢無再戰之力。
因為繼續戰鬥下去,大漢將沒有可以帶兵在大漠馳騁千里的將軍。
當然若是能夠讓劉徹改一改軍功制度,給李廣這些人一個侯爵,或許能夠讓這些武將煥發出第二春來。
可張遠做不到,別說張遠整個大漢除了劉徹以外沒人能夠做得到。
劉徹也不會更改軍功制度,現在的軍功封侯制度強調的是‘中首虜’。
包括了三項內容:一是捕獲匈奴王、相、將軍、闕氏可以封侯。
二是斬敵千人以上可以封侯。
三是為奪取勝利做出重大貢獻可以封侯。
這種方式直接堵死了戰事打平封侯的可能性,還有以少攻多最後全軍覆沒或者兩敗俱傷封侯的可能性。
也就只有一邊倒的勝利發生時,將士們才能夠把殺死的匈奴人的頭顱給帶走。
劉徹可以虛報戰功來鼓舞民心,振奮大漢。
可那些武將可不敢,一旦打輸之前那些殺死的敵人便都不能算作是軍功。
劉徹難道不知道這個漏洞,不知道這會打擊老將們的積極性?
他知道,但是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就跟當初馬邑之戰一樣,大漢所有人只知道衛青率領兩千多期門軍屠戮了匈奴龍城,而不知道韓安國李廣他們也殺了數萬匈奴人。
歷史向來只是記載勝利者的。
衛青在揣摩著張遠的告誡,張遠的思緒也一直飄蕩在大漢這一個個武將之中。
不知不覺間二人竟然已經到了杜縣城門處。
“太學令。”
杜縣的城門守衛自然是認得張遠的。
張遠只是點了下頭,然後便騎著馬與衛青一起衝進了城內。
想要找褚達,必然要去太學。
等到了太學,張遠領著衛青去到了自己的府邸找到了吾丘壽王。
“太學令您可算是回來了,長安城那邊還好吧?”
吾丘壽王現在還在可惜,自己沒有在長安城經歷這一件大事。
“就那樣,皇后被廢長門宮,該殺的人也已經全都被張湯殺了。
我與前將軍得立馬去藍田山,中間聽說少府令褚達辭官了,而且還來了杜縣,你知道訊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