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跟霍去病都是在年輕的時候遇上了劉徹遇上了一個強盛的大漢,而李廣卻在年輕的時候遇上了漢文帝漢景帝遇上了一個內亂不斷的大漢。
古代規矩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在軍伍之中,沒有規矩就不能夠形成強盛的戰鬥力。
而李廣行軍不按建制,駐紮不按建制,夜間不打更巡邏,大帳很少使用文書。
這種帶兵方式簡單是簡單了,底下計程車卒們也舒服的一批。
可是能帶多少兵?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李廣帶兵過萬必亂。
而且李廣雖然一聲懷才不遇,心中執念到死都沒有實現,可他的腦袋在戰鬥的時候是清楚的,在政治上卻是糊塗的。
早先七國之亂的時候,本來可以憑藉奪取叛軍主旗的戰功一舉封侯,結果他一頭投到了當時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的懷抱中,接受了劉武的將軍印。
這不就是在政治上犯糊塗麼?而且還迷迷糊糊的攪進去漢景帝跟梁王的皇家鬥爭當中。
人家漢景帝不打壓你打壓誰啊?
能做皇帝的哪有什麼善良之輩?
張遠要是做了皇帝制定也把那些得罪自己的人往死裡面坑,打壓還算是漢景帝仁慈了。
擱張遠直接就找個理由把李廣腦袋砍了。
要是劉徹估計遇上這種事情不屠了你三族也得把隴西李家的主家全都殺乾淨。
想想衛青這次好不容易當主帥帶兵出征還得把李廣帶上,張遠就替衛青感到不甘心,只能寄希望於自己那些充當導航的學生們到時候能夠起到大用。
不過想想其實跟李廣這樣的人多了去了。
一打仗就迷路要麼就是遇上敵軍主力全軍覆沒,只不過那些人沒有李廣這麼大的名聲罷了。
李廣的才氣在這一階段的大漢武將當中還算是出眾的。
另外周亞夫死後大漢的武將交替出現了一個空窗期,這個空窗期使得李廣成為了軍方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名氣也就大了起來。
再者李廣死之前是劉徹還有衛青親手奪去了他封侯的機會,使得他的懷才不遇還有執念到達了頂峰。
李廣的死因也是自殺顯得更為悲壯,還有他因為治軍方法的鬆懈使得他愛護士卒的名聲也傳的很廣。
他的悲劇性的命運剛剛好符合了大多數文人對自身懷才不遇的悲憤。
最後就是那位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司馬遷的功勞。
司馬遷是拿自己的感情在寫《史記》,自然就摻雜了大量的個人好惡以及情感。
兩個人碰上的都是劉徹這位帝王,司馬遷看劉徹不爽,劉徹打壓李廣,那麼李廣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司馬遷想要歌頌的物件。
司馬遷估計是第一個竭盡自己全力為李廣歌功頌德的文人,而後吹捧李廣為李廣嘆息的文人名士更是數不勝數。
但是現實當中,張遠看到的李廣卻不是眾人吹捧的樣子。
最起碼李廣恃才而驕,有時候該冒險的時候不冒險,不該冒險的時候帶著大軍亂衝。
李廣射術天下聞名,可是他卻經常選用近射的方法。
近距離的射擊,使李廣多次在戰鬥當中受困,反觀衛青自從坐上了主帥的位置就很少帶兵衝鋒了。
所以說李廣頂多是將才,而非帥才。
當然最關鍵的自然是李廣的適應能力,這也是張遠最難受的一點,作為一名老將無法適應對敵方針的轉變那就待在家裡頤養天年唄。
可是隻要劉徹說要出征,李廣就肯定會上書自己要去上戰場。第八書庫
文帝景帝時期,漢匈作戰一直都是在防禦戰之中與匈奴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