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反打,給了冰雕連一個特寫,那一張張怒視前方的面孔,震撼心靈。
突然一隻蒼老的手落在了一位年輕戰士遺體旁邊,撿起一個小紙片,紙片歪歪扭扭上寫著:
我愛親人和祖國。
更愛我的榮譽。
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
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
哪怕是凍死。
我也要高傲地。
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這是從魔都志願軍博物館借來的,幾十年前某位化作冰雕的年輕戰士寫下的。
“追!”
段奕洪眼裡飽含熱淚,奮力大吼一聲。
所有人,緊握長槍,帶著滿腔的憤怒和仇恨,繼續追擊。
“過!”
李謙緊緊地盯著監視器,一拍手,大喊一聲,宣佈又是一條過。
這種局面,每個人的情緒都非常到位,壓根不用他去說什麼。
接著立即讓人把那120多名穿著單薄的軍人給扶進帳篷裡,這鬼天氣,別凍壞了。
長津湖戰役的重點就拍完了,主要就是拍冰雕連,具體的戰場只會拍一場大全景。
接下來的,轉移場地,挨個個拍了行軍、伏擊戰、攻堅戰。
重點是攻堅戰,攻堅戰有三場,主要是展現志願軍的戰術。
志願軍為什麼能贏,這是肯定要拍出來的。
現代戰爭,人數已經不可能作為主導因素了。
兩軍廝殺,受先是自已的武器能夠接觸到對方。
否則,不但談不上殺敵,只能被殺。
武器從長矛一路發展成弓箭、火槍、大炮、飛機、導彈,不斷地在延伸著打擊的距離,詮釋著“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的真理。
米軍一個師裝備70毫米口徑以上大炮330餘門,各型火炮相加達到790餘門。
志願軍一個師僅有山炮12門,一個軍才只有70毫米以上口徑大炮190餘門,各型火炮相加也才540餘門。還不如米軍一個師的火炮。
米軍一個師的坦克是140餘輛,比志願軍在整個北棒戰爭中投入的坦克還多40輛。
至於輕重機槍、飛機這些,更沒法比。
要打仗,首先要接敵,否則拉開距離,那就是屠殺了。腐書網
開始,志願軍通常是晝伏夜出,白天一整天原地隱蔽,晚上才行軍,避開敵機偵察轟炸,拉近和敵人的距離,最大化地縮小火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