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鄉長,你們何不找人買兩臺中巴,開通河口到關山之間的短途班車呢?十來公里的距離,二十來分鐘就能跑一個單程。兩輛車對開,一個小時一班,類似於城市的公交車。”
“這樣一來,不僅關山、賽牛、河口之間的人員往來解決了,河口和附近的人外出,到關山乘坐火車,也方便很多。”
“有了班車,原來不流動的人,也因為方便,可以互相來往。比如買東西,趕集賣貨,走親戚,這些都是新客流。”
“一兩塊錢,兩三塊錢的車票,很多人都拿得出來,我覺得你可以叫人試試。”
李千尋琢磨一會兒,嫣然一笑。
“不錯,我個人覺得可行。等我回去核算一下,把這個專案推出去。這件事情,還請李董暫時別跟外人說,免得搶了我的專案。”
“不管幹不幹,我都儘快通知李董一聲。”
“好,我就等著你的訊息,你如果不上這個專案,我就讓別人上。
“我覺得這個專案行。你最好早點動手,如果沒有別人幹,我來幹。”
一邊兒的藍長業,看明白了這裡面的道道。
“藍總,你還是把你的用具廠先張羅起來吧。你把這個廠幹好,就賺大錢了。我的活兒給你了,你可別耽誤我的事兒。不能按時交貨,你要承擔違約責任的。”
李虎城這麼一說,藍長業立刻蔫了。
他歲數雖然比李虎城大得多,但是在生意上,對李虎城絕對是仰視。
連他哥哥藍長生那樣成功的強勢人物,在李虎城面前都言聽計從,還輪不到他不聽李虎城的話。
離開河口甸子,李虎城順便到了賽牛鄉,想看看于丹平。
于丹平不在,副鄉長曹立波接待了李虎城。
“於鄉長天天往下面跑,鄉里的幹部也都發動起來包村。村務公開和專業合作社已經全面推開。”
“從業人員十人以上的標準件廠家,已經有十二家,每個村集體都有一個廠子,或者是常壓鍋爐,或者是標準件。”
“家庭作坊已經有四十多家,還有不少人在觀望。總的來說,是動起來的,形勢還不錯。如果這一批人盈利,會有更多的人跟進。”
“我們跟河口和關山不同的地方有兩個,一是組織了十三人的銷售隊伍,打算在全省除綠江之外的十三個市,每個市都建立一個銷售點。”
“第二個舉措,就是正在進行鍋爐安裝培訓,凡是購買我們鍋爐的,就提供上門安裝鍋爐、暖氣的全程服務,解決使用者安裝難的問題。”
這兩項措施,屬於附加服務。不僅能解決使用者的實際需求,還延伸了鍋爐的產業鏈,從安裝中再賺一筆錢,帶動安裝業的發展,甚至還能帶動水暖裝置的生產和銷售。
水暖裝置裡也有很多標準件,比如彎頭,絲扣、活接、三通等等。
賽牛鄉的這個舉措,實際上就是把鍋爐、鍋爐安裝、標準件三個產業結合起來。
實際上,賽牛的標準件企業,也大部分都是圍繞著水暖和鍋爐標準件開發的。
這個思路很清晰,目標更加明確,定位也很準確,容易產生積聚和品牌效應。
這證明,在發展常壓鍋爐和標準件這兩個產業上,于丹平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定位。從理念上,就比關山和河口更加先進一步。
李虎城也不得佩服,于丹平還是有本事的。沒在關山白待一回。
在將來跟河口的競爭中,于丹平未必會落入下風。即使不能超過李千尋,也不會被她落下。
不是沒有人才,缺的只是平臺。
賽牛有于丹平,河口有李千尋,關山——河口經濟帶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