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早,李寇被凍醒了。
屋內有火盆,但李寇深知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
他睡著之前是要把窗戶開啟一條縫隙的。
早晨的冷風從縫隙裡猛往裡灌,窗沿在支撐杆上抖動著發出鐸鐸的聲音。
李寇披著棉被坐了片刻,油然想到立村後的安排。
他是現代人,且不說思想觀念與這時代的人格格不入,單就生活上來說便有太多不便利。
李寇想到穿越文裡看到過一立足便能完全融合的穿越者,他頗為羨慕人家。
他昨晚去後廚裡看過。
宋代的確已經有了炒菜的觀念,但調料太少,炒菜的味道連蒼蠅館子都不如。
“真羨慕把沒滋沒味的菜說的‘純天然口感好’的主角們。”李寇嘆息。
吃之外便是住,他曾在魔都求學,也曾去過羊城實習,還曾在徐州過過冬天,魔都的壓抑,羊城的溼熱,徐州冬天沒有暖氣的寒冷,他都有辦法對付,至少有電熱毯這神器可以使用,奢遮些還有電暖氣。到老家有地暖,冬天不出門連棉襖都不用穿,便是鄉下也有大大的火爐可用。
可這時代有什麼物件可用在室內禦寒?
哦,客棧也是有火炕的。
煤炭也可用在火炕裡。
可這並不能抵擋嚴寒之氣。
更何況他早不用火炕許多年了,煤煙味太大還不能調節炕上溫度。
吃住之外還有穿,他如今還有軍大衣可穿,但這不是長久之計,他觀察過這個時代的人穿的衣服,富貴人家冬天當然有皮裘可用,尋常人家穿甚麼?
李寇暗暗摸過客棧幫閒們的衣服,兩層粗布裹著一層草而已。
吃穿住都沒有便利的,行更是一個大問題。
達官貴人有馬車可乘坐,可連彈簧都沒有的馬車能舒坦?
倒是可以騎馬,但馬在北宋時代可是緊俏的物資。
“吃,只怕要熬一年半載才能種出豐富的蔬菜,有千畝河谷地想來足夠一村吃喝所用了。住,須忍著只能用火炕,這需要先把煤炭初步工業化才可以提供。”李寇暗暗想道,“穿,不講究那麼多,但總要禦寒才是,我這倉庫裡倒是有一些棉花種子,這是村裡有人去西域採摘棉花,帶回來試圖在旱地裡種植的,但這棉花種子是西域那邊的,如今的西域不知在哪股勢力手裡,何況河西走廊已被西夏和吐蕃斬斷,要想種植棉花必須先經略西域。這行倒是好辦,沒有彈簧,也能製作出簧片,可以減震,但這需要先把鋼鐵質量提高上去。更艱難的還是道路問題,宋代的官道放在千年後連村道都不如,縱然有馬車,那也能震死車裡的人——還有騾馬,畜牧業不發展沒有動力——我是知道蒸汽機的原理是水壺,可我哪裡知道水壺怎麼搞成蒸汽機?”
這一番算計下來李寇只得出一個結論:“要有人!”
開山種地需要大量的農業人口,種植棉花也需要大量的預備人口,發展初步工業更需要人口,修路只能依靠大量人口。但這還只是初步的需求,人口有了,未必就是人才,要把人口提高成人才群體,還需要教育,只有教育才能把古人轉化為人,乃至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