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25.維天有漢

 西域這個詞,最早見於《漢書西域傳》,由於深居內陸自然條件惡劣,當地的生存環境並不理想,不過這裡也是中西文明碰撞融合的地方,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燦爛的文明。35xs在千百年的交流中,華夏兒女的足跡遍佈西域,不僅把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文化傳播到這片荒寂的土地,還留下了三個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絲綢之路。漢朝初年北方匈奴的軍事壓力非常大,為了間斷敵人的右翼,武帝秘密派遣張騫等人以商賈的身份出使大月氏等國家,從戰略上牽制匈奴騎兵的迂迴空間。在此之前中原地區對西域還沒有概念,張騫歷經千辛萬苦才逃出匈奴人的包圍圈,不料大月氏人早已被軍臣單于打敗,舉族遷徙到了鹹海一代,過起了半耕半牧的生活。

當張騫說明來意時,他們表示愛莫能助,張騫只好帶著滿身的失落返回長安。為了躲避匈奴人,這次他們想從青海一帶進入漢朝腹地,然而此時羌人已經被匈奴征服,當地的匈奴軍官很快便認出了這些漢人,並將他們全部押解到王庭。後來軍臣單于病死,其弟左谷蠡王自立為新的單于後立刻率部眾攻打太子於單,張騫趁著這場內亂帶著自己的匈奴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長安。35xs

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漢朝的戰略目標,但是張騫帶回的西域資料卻很有價值,此外還有先進的冶煉技術和優良的戰馬,這些對於漢朝的騎兵軍團都非常珍貴。七年後匈奴人在衛青、霍去病的長途奔襲中不斷損兵折將,被迫遠遁漠北自保,強漢的事蹟也隨之傳到了西域一帶。

為了傳播漢文明,武帝決定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由於這次的任務是建立外交關係,所以西行的規模非常龐大,貨物也極為豐厚。面對友善的漢朝人,沿途各國爭相擁戴,隨之派出使者到長安朝拜。張騫到達烏孫以後,遣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最遠到達安息、身毒等地。

張騫的西域之行前無古人後有來者,他走過的路線被後人稱為絲綢之路。千百年來這條路一直承載著中華民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誼,張騫的事蹟也為後人深深的懷念。

第二個故事叫做十三壯士歸玉門。中國人歷來都對漢朝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我們的主體民族都以國號為名,具體原因可從這個故事中窺探一二。

故事的主人公叫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人。公元七十四年東漢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府,耿恭作為一名校尉在那裡維持治安。35xs去而復返的匈奴人先是派兵進攻車師國,殺死他們的國王后又掉頭攻打僅有數百守軍的漢朝駐地。

面對數萬匈奴騎兵的攻擊,耿恭果斷的命將士們依託城牆進行防禦,匈奴人久攻不下後改變策略,想透過包圍迫使漢軍出城投降。數月後城中糧草斷絕,將士們相繼被疾病和飢餓奪走生命,剩餘的人便將他們遺留的弓弩盔甲上的皮革製品煮了充飢,即便如此他們仍然沒有選擇投降。

長時間的圍城耗費了匈奴大量的糧草物資,耿恭等人的勇敢也使得敵人軍心動搖。為了儘快結束這場僅有象徵意義的戰爭,匈奴人派出使者要求入城招降,藉機獲取城內的情報。耿恭假意答應,待使者入城後將他們抓到城牆上殺掉後分而食之。

此時正值明帝駕崩,章帝即位後立即組織群臣商議如何救援,大部分人認為不應因小失大,為了幾百人而派出幾萬人出征,耗費無數不說,還要搭上更多的生命。在這場辯論中,鮑昱說了一段非常經典的話耿恭寧死不降是為了守著大漢的氣節和榮譽,危難之際若是放棄了他們,不僅會縱容了蠻夷的殘暴,還會傷了所有將士的心,以後要是再遇到戰爭,誰還會心甘情願的為國家出征?章帝聽完後恍然大悟,救援大軍隨後出發。

援軍一路相繼救下了許多被打散的漢軍,將他們重新收編後繼續往西前行,等最遠的耿恭等人被救下時,能夠一起踏上返途的將士僅有二十六人。在漫長的歸途中,既有匈奴騎兵的騷擾,又有惡劣的天氣,最後進入玉門關時只剩下十三人。玉門關的守將們十分震動,史書記載“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鄭重為恭以下洗沐易衣冠”,在給章帝的奏摺中誇讚他們“不為大漢恥”。

第三個故事叫長槍獨守大唐魂。故事的主人公叫郭昕,詳細資料正史沒有記載,只知道他是郭子儀的侄子,其父郭幼明是郭子儀的同母弟弟。

唐朝時期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管控,曾設立安西、北庭都護府,在這裡築城屯兵,保護周邊的小國和來往的商賈。安史之亂爆發後,一萬五千西域精銳及安西都護府軍被徵調回內地勤王,吐蕃趁機佔領了隴右、河西諸州,致使留守的唐軍與內地聯絡徹底斷絕。當他們依靠回鶻的勢力重新與內地取得聯絡後,唐朝政府驚奇的發現西域還在他們手中,朝野上下對他們精忠報國的精神感動的痛哭流涕,代宗親自下詔《喻安西北庭諸將制》來讚揚他們。

不過此時唐朝已無心控制西域,除了口頭褒獎再也沒有派去一兵一卒,吐蕃趁機猛攻安西四鎮,形勢急劇惡化。臨危之際郭昕奉命擔任安西四鎮留守,李元忠則堅守北庭,二人與沙陀回鶻的騎兵相互配合,多次與吐蕃人進行血戰,力保城門不失。

當郭昕再次派使者從回鶻地盤借道進入長安求援時,唐帝國的精英們再次震驚,想不到安西、北庭這兩個都護府及瓜沙諸州還在自己手裡,於是嘉獎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並且詔令四鎮將士均按等級破格提拔七級,郭昕還被封為武威郡侯。之後又分別加封郭昕、李元忠為尚書左右僕射,郭昕也由四鎮節度觀察使升任四鎮節度使。

此時,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名義上控制著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但事實上代宗已經放棄了西域這片傳統的勢力範圍,郭昕以及繼任北庭都護府的楊襲古孤立無援,最後在龜茲據守城池。吐蕃傾舉國之力攻打,郭昕及所有唐軍全部壯烈殉國,後人為祭奠郭昕,諡其為“鐵血郡王”。他歷經六任皇帝,孤守西域近半個世紀,老兵為大唐在西域的最後一片土地奉獻了一輩子,直到熱血灑盡,忠魂依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