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04.兄友弟恭

 在朝廷準備推行義務教育的同時,內務府出資設立皇家報務局,初期只是印發一些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奇聞異事,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閃舞隨著報紙銷量的增加,朱由校將一些時政新聞也加入進去,此時傳統計程車大夫階層才意識到危機的出現,報紙的出現將打破他們對輿論的壟斷,再也無法混淆視聽。

為了對抗朝廷的改革,一股暗流開始竄動,讓朱由校意想不到的是信王朱由檢也在其中。說起這個朱由檢,本應該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他即位時明朝早已是內憂外患,天災不斷,狼煙四起,像左良玉等地方勢力又擁兵自重,朝政則由東林黨把持。

面對這麼個爛攤子他並沒有放棄,在位十七年一直兢兢業業的付出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意圖中興明朝。後來李自成攻陷京師,他在煤山自縊而亡,也算是為明朝“君王死社稷”留下一段美名。

出於對歷史上那個崇禎皇帝的尊敬和同情,朱由校早早的將他立為信王,不僅為他請了當朝最有才學的大儒,還允許他行走上書房參與政務,對他的期望可見一斑。

逐漸成長起來的朱由檢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世人皆知他很快會被封為親王,將來前途無量,上門提親的人都要踏破王府的門檻。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竟然與那些保守派走到一起,不斷上書質疑新政。35xs有道是明見萬里,不能見眉睫;燭照天下,不能照足下。對於自己的這個親弟弟,朱由校暗惱忽視了對他的思想教育,到頭來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決定召他入宮敲打一番。

朱由檢雖然年輕,但城府卻非常深,生性多疑的他已猜出個大概,知道自己犯了逆鱗的大罪,皇帝哥哥肯定不會輕饒了他。為此他先是差人告知皇嫂張嫣入宮的事,然後故意穿了件單衣跪在殿外。

老話說長嫂如母,光宗駕崩那年他只有九歲,一直由張嫣照看,對他可謂是疼愛有加。張嫣見信王穿著單薄,在寒風裡凍得瑟瑟發抖,一時愛心氾濫,命人給他加了件大氅,然後聲淚俱下的向朱由校求情。

後宮干政是明朝的大忌,不過朱由校一直將張嫣視若明珠,平時恩寵無限,結婚多年從未紅過臉,更別說一些苛責訓斥的話。如今美人落淚,他一邊好言安慰,一邊暗罵朱由檢這個壞小子。

等到張嫣雨過天晴自行回宮,朱由校這才宣朱由檢進來,先是噓寒問暖了一番,然後語重心長的說道

“剛才皇后來找過朕,見你大冷天的穿著單薄,心疼你身邊沒有個貼心人照顧,想為你尋覓一門親事。朕也想你先成家後立業,將來立下軍功再封為親王,以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德。

朕只有你一個親弟弟,一直想讓你健康快樂的成長,所以很多事都不想讓你知道。當初父皇殯天突兀,朕登基後國事飄搖,你雖然只有九歲,但與朕一同經歷過奪宮案,見識了宮中婦人的跋扈,應當理解天下來之不易。

國喪期間,遼東建虜作亂,西北土蠻進犯,西南土司造反,東南倭寇橫行,各地天災不斷,地方勢力割據,大臣們把持朝政,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岌岌可危。當你們在紫禁城內無憂無慮的追逐玩耍時,朕卻在戰場上衝鋒陷陣,身上的箭傷不下十處,可謂九死一生。”

說完朱由校脫下上衣,露出一身強勁的健子肌,倒三角的形體格外精神,只是那些傷疤讓人毛骨悚然。

御駕親征早已是家喻戶曉的美談,但受傷的事情卻很少有人知道。朱由檢看著他滿身的傷疤,回想這些年皇帝的好,自己卻如此不懂事,忍不住淚如泉湧,跪地說道

“父皇駕崩後,皇兄待臣弟和三位姊妹視若己出,從小我們便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卻不知聖上為了江山社稷如此辛苦。”

朱由校見他有感而發,一邊慢慢的穿好衣裳,一邊繼續說道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歲月靜好,你若覺得安逸,那是因為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朕幼年時屢屢遭受後宮婦女的排擠,雖然早早的被皇爺爺立為皇太孫,可依然如履薄冰,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如今想來依然覺得脊背發涼。正因如此朕才會對你和三位姊妹寵愛有加,寧肯自己吃一些苦也不讓你們受一點委屈。”

朱由校雖然沒有十六歲以前的記憶,但透過王安和莊太妃、慎太嬪等人逐漸知曉了一些往事,而且朱由檢在宮內也親眼目睹了那些風風雨雨,對於皇帝他是發自內心的尊敬。這些年朱由校節衣縮食,每日的早午朝從未間斷,深夜還要與內閣、軍機大臣商談國事,這些朱由檢都看在眼裡,不免自慚形穢。

朱由校見他面帶羞愧之情,知道這張感情牌已經擊中了他的內心,趁機拿出良懷親王寫給太祖高皇帝的國書,悲憤的說道

“你無需自責,朕是大明的天子,又是你的兄長,做這些事情都是理所應當的。如今你長大成人了,該為皇家挑一些擔子,這封倭國的國書你學過,有何感想?”

這封國書是日本對中原王朝不臣之心的鐵證,學生要打倒老師,這對於保守的朱由檢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況且倭國已經被征服大半,為此朱由檢滿臉憤怒的回道

“倭國僅彈丸之地,雖說米粒之珠不能與日月爭輝,但太祖高皇帝面對良懷親王的挑釁卻將其列為不徵之國,想來讓心心酸。如今皇帝的落日行動已實現大半,不但將東瀛宣慰司和石見銀山納入版圖,還扶持了十幾個藩屬國,這與在蒙古草原設立民族聯盟如出一轍,將來吞併日本不過探囊取物。”

朱由校找到了與朱由檢產生共鳴的地方,聽完後內心甚是喜悅,決定將話題引入推行義務教育上來。

“如今大明王朝疆域幅員遼闊,底下人只會拍手稱讚、阿諛奉承,朕卻曉得每寸土地下面都埋著烈士們的屍骨,可謂一寸山河一寸血。為了守住這些地方,朝廷在原兩京一十三省的基礎上有設定了許多布政使和宣慰司,需要選撥更多的官吏赴任,因此朕才決定變革科舉制度,讓更多的人才能夠為這個國家和民族效力。”

朱由檢聽完後如被打通了任督二脈,已站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看待改革教育和選撥人才的問題。如果是要堅守祖宗的制度,那疆域擴大後怎麼辦?歷代君王都不曾統御過如此廣闊的土地和龐大的人口,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已經無法繼續摸著石頭過河,只能透過變革來尋找正確的道路。

朱由校看到自己這個弟弟已經頓悟,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地,走到他跟前輕輕的在額頭上敲了一下,眼中充滿無限的關懷和慈愛。朱由檢見狀才發覺兄長一直是一盞明燈,照亮了他的靈魂,恭敬之情溢於言表。兄弟二人情深友固,正如《弟子規》中訓導的兄道友,弟道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