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72.三槐挺秀 (2 / 2)

至於剛被蔣德璟俘虜的馬士加路,朱由校也不打算為難他,先是讓他參觀了皇家陸軍的一次演習,然後在上海給他安排了一處府邸,讓他回國說服葡萄牙和明朝建立外交關係,共同經營非洲沿岸的航線和殖民地。

在他們的帶動下,其他洋人自然不在話下。當初做海盜就是為了賺取,如今能不用冒著生命危險就能領到薪水,傻子才會拒絕這種好事。有了這些洋奸的幫助,明朝的強軍之路異常順利,一方面學習歐洲的科技和軍事技術,另一方面積極與這些海洋強國示好,共同攫取海外貿易的利潤。

此外,朝廷的熊廷弼和臺灣的顏思齊也相繼傳來好訊息,他們在當地已經站穩腳跟,不斷從內地進行移民,招撫當地的百姓,使得中原王朝對兩地的控制得到加強,對倭國已經形成了關門打狗之勢。

此時的大明朝內有賢良推動新政,外有洋人協助貿易,稱得上是百業復甦,蒸蒸日上。朝鮮、大小琉球收回以後,在海面上就像一支張開的弓,停在寧波的戰艦就是待射的箭,誓要打破封建王朝閉關鎖國的弊端,將中華文明從海上繼續向四方傳播。

縱觀歷史,倭國一直是大陸王朝的隱患,要想徹底崛起就必須解決這個後顧之憂,而朝鮮、大小琉球就是最佳前哨,如同三槐挺秀將明朝的戰略形成進攻的狀態。根據李旦和李國助的彙報,他們已經說服德川家康在長崎建立貿易總部,不僅取代了荷蘭人的代理地位,還暗中與各地大名進行走私,甚至資助他們擁兵割據,對抗幕府的統治。

面對諸多利好的局面,朱由校恨不得立時發動對日作戰,提前幫助中華民族清楚這個毒瘤,可是目前明朝的主要問題還是要解決土地兼併。之前朱由校做到任何改革都是為了把土地和平的分到農民手中,然後由朝廷出面補貼地主階級的損失,儘量減輕社會矛盾,包括他提出修路的國策也是如此。

翌日清晨朱由校起了個大早,迫不及待的將熬夜繪製的公路網拿到皇極殿。他想先透個風,試探一下大臣們的反應,然後核算具體的工期、成本以及需要解決的各種困難。

對於小皇帝的計劃,老狐狸韓熀心裡比誰都清楚,這是變相的給那些失去土地計程車大夫們找點生計,可謂一石三鳥。

“吾皇聖明,統一修建馳道源於秦朝的始皇帝,隋朝的煬帝也曾開挖京杭大運河,這些工程雖然勞民傷財,但對後世的影響非常顯著。如今我朝財政日益好轉,百姓豐衣足食,正是大力修建道路、疏通漕運的時機。”

韓熀貴為內閣首輔,說話自然有些分量,底下人聽了他的意見後也紛紛附和,但是大明的財神爺楊漣卻並不買他的賬,上前勸諫道:

“修路的確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是如此大規模的建設怕是朝廷負擔不起。老臣認為應當先從傳統的兩京一十三省開始,這樣不僅可以節省歲出,還能起到立竿見影的回報,將來朝廷可以源源不斷的調撥資金。至於西南和東北,一是山川阻隔,施工難度大;二是將來叛軍可以長驅直入,不利於邊關的防禦。

楊漣的考慮是典型的東林黨作風,表面上看是為朝廷考慮,說的非常有道理,其實狗屁不通。朱由校不等他說完,立刻反問道:

“戶部尚書擔心資金接濟不上是有道理的,畢竟當前朝廷需要用銀子的地方很多,而且在大河上修建橋樑的技術儲備也不足,需要王恭廠的工匠們繼續努力。不過你認為修建這些馳道後周邊的遊牧民族會趁機襲擾邊關有待商榷,朕倒是有個疑問,當初的建虜之禍是怎麼引起的?”

關於努爾哈赤的發家史,朱由校曾多次與範景文、孫承宗、來宗道等人討論過。首先努爾哈赤是個戰爭天才,女真人又是天生的戰士,馬背之上的確沒有對手。其次是明朝在遼東沒有藩王,過於依仗封疆大吏李成梁,等到朝鮮抗倭後明朝在遼東的勢力大減,建虜趁機崛起。最後就是明朝不重視遼東,認為那裡是苦寒之地,漢民過於稀少,百里不見人煙。

基於這個認識,建州犁庭後朝廷便把其他女真人全部遷徙到鴨綠江一帶居住,讓他們和朝鮮互相消耗,減輕特林駐軍的壓力。同時從內地不斷搬遷漢人到東三省,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

聽到小皇帝的詢問,楊漣自知不懂裡面的弦外之音,趕緊叩頭請罪。朱由校也不跟他廢話,板著臉繼續說道:

“你們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是大明朝的頂樑柱,朕本該認真思考你們的建議。可是你們有很多人都曾參加過北伐和西征,為何還是不能從全域性考慮問題?首先朕在平息建虜的時候就已經命人勘探東三省的地形地貌,繪製詳細的地圖,這才決心修建這條馳道,而絕非臨時起意。其次,朕認為有了便捷的交通,來往的商人就會增多,能夠把當地的資源、特產賣到內地乃至海外,有利於互通有無。第三,這條馳道將金州、營口、遼陽、瀋陽、鐵嶺、撫順等主要城鎮連成一條線,一旦有戰事遼東就能形成一個攥緊的拳頭。還有一點你們不要忘了,我朝還有海上的優勢,當初朕已經嘗試過跨海登陸作戰,能夠在一個月內將數萬名士兵運到營口和皮島。”

朱由校輕描淡寫的講述遼東之戰,很多將領卻心有餘悸,當初要不是皇帝力挽狂瀾,現在的局勢還真不好說。黃克纘雖然沒有出關作戰,但他曾負責修建京師到山海關的馳道,見識過將士們出關的悲壯和後勤輜重的繁瑣,自然能理解朱由校要疏通道路的良苦用心。

“啟稟陛下,自古以來無路不富,老臣支援擴建馳道和橋樑。不過要建設如此規模宏大的工程,首先要考驗朝廷的決心和毅力,其次才是財政。至於複雜的地理因素,老臣願為陛下舉薦一位奇人,此人一生志在遊覽大明朝的崇山明川,所到之處皆有詳盡的記載,對朝廷的決策會有一定的作用。”

他說的這位奇人就是徐弘祖,祖籍南直隸江陰。他稱得上是個千古一人,一生志在四方,號稱要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詳見《徐霞客遊記》。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