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51.天子三問 (1 / 2)

對於給魏忠賢的賜名,朝中議論紛紛,不少言官紛紛上書彈劾皇帝不該偏袒閹人,應效仿明君親賢臣而遠小人,其中言辭最為犀利的當屬楊漣和鄭三俊。

楊漣是有名的忠烈之臣,被土囊壓身、鐵釘貫耳而亡,臨刑前曾寫下血書“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其忠心日月可鑑,蒼天為證。相比之下大家對鄭三俊的瞭解可能少一些,具體原因是此人過於低調。他雖有宰相之權卻仍然端嚴清亮,正色立朝,要不是後人給他起了“鄭天官”這個綽號,怕是他的豐功偉績要淹沒在名臣輩出的有明一代。

天啟初年鄭三俊還在福建做提學副使,也就是主抓教育的高官。他在任上清正公平,維挽風教,倡導忠孝,杜絕請客送禮,培養了黃道周、洪承疇、黃景昉、王家彥、何楷、劉中藻等一批幹吏,時人稱他為“知人得士”。

不過此人精力過於旺盛,除了做教育外,還對朝廷的各項新政指指點點,福建一省的奏摺都沒有他一人的多。左戰知曉這個人對於明朝教育的意義,不僅沒有責怪他的意思,還破格提拔為國子監祭酒。

此人雖然拿了小皇帝的好處,但絲毫並沒打算客氣,眼見他如此偏袒閹黨,不無憤慨的說道:

“陛下自幼長於深宮,易輕信身邊的侍從,然世間之事多以聖人之道治之,而書生寒窗數十載飽學聖人之言,應為陛下青睞的肱骨。”

左戰見他義正言辭,不想寒了天下學子的心,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反問道:

“朕自登基以來,武能安邦定乾坤,文能治國安天下,身邊的忠臣良將不計其數。不過也有不法官吏結黨營私,袒護商人,致使天啟初年歲入赤字,為此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朕的內務府也是入不敷出。

朕有心擯除這個弊端,倚重內監澄清吏治,救黎民於水火之中。事實上那些被懲處的東林黨人個個惡跡斑斑,魏忠賢並沒有冤枉一位好人。如今爾等勸朕要親賢臣、遠小人,朕知道朝堂之上多是賢臣,卻不知誰是小人,鄭愛卿能否說的具體些?”

鄭三俊雖心無私面無畏,但絕不會傻到公開與東廠作對,含糊的回道:

“陛下聖明,無論是親征遼東、平復西南,還是推行新政、恢復生產,朝野無不為陛下效命。微臣聽說今年災區並沒有出現災情,賦稅也超出了戶部的預算,這足以說明朝堂內外皆是賢臣。至於有沒有小人,陛下明察秋毫,自然要比微臣看得清楚。”

左戰見鄭三俊一點情面也不給自己留,心想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鄭三俊本是他破格提拔重用的,如今卻專跟自己過不去,面子上不免有些掛不住,韓熀見狀急忙插話說道:

“啟稟聖上,今年各省賦稅都已呈報,共計五百三十一萬兩白銀。如果算上應天織造局的貿易收入,總計要超過七百萬兩,足以扭轉國庫連年虧空的局面,甚至可以逐年補全聖上調撥的內銀。”

關於歲入的情況,左戰早就找方從哲和韓熀核算過,一共收了七百多萬兩白銀,主要的支出有軍餉一百七十萬兩、賑災一百萬兩、祿食二百三十萬兩,另外疏通漕運和修建馳道驛站用了六十萬兩,聘請洋人組建軍校和鑄造新式火器花費了三十萬兩,今年還能盈餘一百一十萬兩白銀。

經過商議內閣決定把盈餘的全部補到內務府,此時韓熀當著眾人面提及,左戰自知拿人手短,不免語氣軟了下來,和聲說道:

“諸位愛卿都是朕的肱股之臣,因此朕才有信心中興盛世。如今宇內百業待興,關外風雲再起,朕每日如履薄冰,不敢有絲毫懈怠,望你們也不要因今年的成績沾沾自喜。”

鄭三俊等人見皇帝有意示好也不便再追問下去,閹黨做大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不可迴轉,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倒也有恃無恐。

左戰見眾人盤算起各自的得失,知道鯰魚效應已經起了作用,朝廷有魏忠賢這隻鯰魚精虎視眈眈,誰也不敢疏忽大意,故而輕鬆的說道:

“西南戰事雖然已經平息,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推行改土歸流,妥善安置那些歸附的百姓。為此朕決定在雲、黔、川、桂四省開展以工代賑,工部可有什麼意見?”

以工代賑本是左戰用來賑濟災區的策略,戶部和工部在山東和甘肅等地進行的非常順利。這項政策不僅讓災民和流民有了吃飯的生計,還疏通了各地的交通、恢復了水利設施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地方官員也能趁機撈到油水,所以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援。

一項政策的好與壞,關鍵是看能不能推行,推行之後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至於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腐敗,那就需要靠有效的監督制度來杜絕,東廠和錦衣衛便是懸在他們頭頂的一柄達摩斯利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