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0.罪浮於功 (1 / 2)

經過多方佈置,左戰目前已經開始掌握朝局。內務府成立以後,王安專心協助左戰打理內藏庫,管理應天織造局,這就斷絕了內廷與東林黨的聯絡。司禮監方面,曹化淳接管掌印太監一職,李鳳翔接管秉筆太監,完全成為一個只聽命於皇帝的秘書處。東廠那邊,魏進忠就像一條惡犬四周咬東林黨人。至於內閣,主要成員還是光宗時期的班底,有史繼偕、何宗彥、劉一燝、韓爌、朱國祚、沈㴶,算是閣老方從哲,總計七人。人事上雖然沒有變動,但是辦公地點卻被轉移到勤政殿內,這幾個老狐狸當然清楚自己該聽誰的。

軍隊還好說,戚報國掌管錦衣衛,戚昌國掌管上直軍,駱思恭掌管五軍營,整個京師附近的防務可以說是水洩不通。加上英國公張惟賢在兵部的威信,各地的衛所還算安分。讓左戰最頭疼的就是六部九卿的官員,首當其衝的便是東林黨。左戰曾想過派人秘密炸掉東林書院,但這樣治標不治本,東林黨能夠做大做強的根源還在於明朝的座師制度。這個問題牽扯到整個士大夫階層,他只能先讓魏進忠大肆蒐集他們的罪證,採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逐個剷除。

等到李如柏被押送至京師,左戰決定開始恢復早朝制度。前面說過這個制度雖然操蛋,但關係皇帝的名聲,左戰並不想落人以柄。

今天的話題是討論遼東的局勢,雙方蓄勢待發。王安剛說完“有本啟奏,無事退朝”的話,東林黨的代表姚宗文率先發難:

“楊鎬率十幾萬大軍出關,無尺寸之功,反被建虜覆沒,此人應軍法從事。此外,微臣以為內閣存在稽核不嚴、用人不當的過失,閣老應引咎辭職。”

左戰心想你們也太直接了吧,但好戲才剛剛開場,平緩的問道:

“楊鎬,你可有為自己辯解的說辭?”

十幾萬人血染遼東,楊鎬卻只是引咎辭職躲到老家,如此荒唐的事怕是背後有一股龐大的勢力在支撐。如今被錦衣衛親自關入詔獄,楊鎬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他見新君年幼,詭辯到:

“啟奏聖上,臣分四路進攻原本是想步步為營,直逼建虜的巢穴,誰料遼東總兵李如柏身為援軍,卻眼看著各路大軍艱難迎敵,自己卻能全身而退。老臣在獄中曾設想,莫不是因為努爾哈赤曾是李家的一個隨從,在李家的預設下才統一的女真各部,所以要還李家一個人情。”

李如柏見楊鎬攀咬自己,憤憤的說道:

“楊鎬小人,我李家世代忠良,替朝廷鎮守遼東,怎能容你詆譭。家兄李如松死在平叛蒙古的戰場上,幾個弟弟死在薩爾滸一役,你說的人情何在?當初我要做先鋒迎敵,你卻命我為後援,等到主力盡失你身為主帥卻拋下正在浴血奮戰的將士們獨自逃跑,等到我部趕製戰場只見大明將士的屍骨,只能後撤。如今遼東將士還在瀋陽、遼陽守備城池,哪有你在老家清閒。”

平心而論,努爾哈赤的崛起並不是李成梁家族一手造成的,當時明朝的戰略就是以夷制夷,扶持建州女真不過是為了對抗葉赫女真。左戰見李如柏說道正義凜然不免有些動容,說道:

“今天的廷議是遼東的局勢,不要攀扯。寧遠伯的功勳朝廷自有公斷,李家可謂一門忠烈,朕相信李如柏的忠心和骨氣。”

東林黨人善於見風使舵,聽聞皇帝對李成梁不乏讚美之言,大有寬宥李如柏的意思,錢謙益趁機附和:

“啟奏聖上,寧遠伯父子威名素著,諸子家丁,驍勇慣戰。賊降夷雜種,出入邊徼,心輕中國,獨憚李氏。”

李如柏此次鎩羽而歸,幾個弟弟也命喪遼東,本想去仰山拜祭父親後自絕用人世。如今聽得小皇帝如此信任李家,自是喜出望外,感激涕零,俯首說道:

“罪臣一家深受皇恩,又得陛下信任,心中有愧,情願效死沙場,以保全李家的名節。請聖上恩准罪臣返回瀋陽,重新整編遼東鐵騎,與建虜決一死戰。”

薩爾滸慘敗,明朝暫時失去了在遼東戰場的主動權,但國力還在,只要上下一心很快就能捲土重來。況且關外蒙古、女真部落林立,努爾哈赤單憑几萬八旗兵還不足以對明朝構成威脅。

為此左戰才決定暫時放棄錦州以東的幾座城池,拉長建虜的防禦戰線,以圖將來各個擊破。此時若派李如柏鎮守瀋陽,勢必會孤軍無援,一旦生變後果不堪設想,只好岔開話題問道:

“圍剿建虜時,與你同在南路的朝鮮大將姜弘立率部投降,努爾哈赤設宴款待後將他們全部釋放。如果朝廷再次出兵遼東,你認為李氏朝鮮會如何?”

這個問題已經上升到政治高度,李如柏不敢回答,與眾人一同沉默。左戰知道這是努爾哈赤的的詭計,建虜入關後李成梁一脈被滅族,可見他現在放過李如柏和姜弘立,是不想樹敵太多。

想到將來需要四面合圍努爾哈赤,朝鮮那邊還需要李如柏出面遊說,左戰計上心頭,朝熊廷弼微微一笑,熊廷弼領會聖意,上前說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