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二章 (1 / 2)

民國二十六年的歲末兩月,恐怕真是讓中國人感覺恥辱的兩個月。

剛過了立冬,在太原一帶,雖然前有閻錫山積極組織太原會戰,後有傅作義率領晉綏軍殊死保衛太原城,加以八路軍積極配合抗日,無奈中國軍隊還是難以抵擋日軍第五、第二十和第一〇九師團的進攻,太原城陷落。訊息傳來後,此前還沉浸在“平型關大捷”的喜悅中的人們,瞬間便又回到了冷酷的現實。

怎奈禍不單行,僅過了三天,在南方淞滬戰場又傳來一噩耗歷時三個月之久的“淞滬會戰”落下了帷幕:雖然民眾抗戰熱情高漲,中國軍人也前赴後繼、英勇抵抗,上海、蘇州等地最終還是相繼落入了日本人之手。自此,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門戶洞開,直接暴露於日本軍隊的刀鋒之下。

八天之後,國民政府發表了《遷都宣言》:“......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域性,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更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以中華人民之眾,土地之廣,人人本必死之決心,以其熱血與土地凝結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離,外得國際之同情,內有民眾之團結,繼續抵抗,必能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之目的,特此宣言,惟共勉之。”隨即,正式遷都重慶。

訊息傳來之後,石柱第一感覺即是國民政府居然棄首都於不顧,豈不等於將南京拱手讓與日寇麼!

和石柱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在谷圩老家的張半仙,他聽了這個訊息後更是義憤填膺,忍不住罵道:“蔣中正這個窩囊廢,枉為國家元首、三軍統帥,竟棄國都西逃而去,留萬千子民於水火之中。說的好聽,遷都是為了統籌全域性、長期抗戰,實際上這與當年慈禧攜光緒皇帝逃離北京城有何區別?真乃中華民族的千古敗類!想當年中山先生毅然舉旗推翻了滿清,那是何等的氣魄,誰知道先生才走了沒多少年,怎到了蔣中正這裡,民國竟落得如此地步?枉我覺得此人可以一統天下,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誰知連區區的東洋彈丸小國他都敵不過,真是豈有此理!看樣老百姓又要遭殃了!”罵到激動之處,張半仙咳嗽了好幾聲。

他的小兒媳婦張祝氏見公公這般氣憤,便端了碗茶過來,說:“他老爹,看把你給氣的,上上個月你不是還誇國軍在那平什麼關的地方打得好麼,今天怎麼又罵開了?都五十幾歲的人了,你操這些心幹嘛啊?南京城離咱這麼遠,咱也管不了!把自己氣出個毛病來,那就不划算了!趕緊喝口茶歇歇吧!”

這位張祝氏也是祝莊人,和石柱母親是平輩,算起來兩家還有點親戚,只是關係稍遠些而已。都是嫁到了谷圩村來,關係雖遠,既能敘得上,也就是親戚了,所以平常裡石柱看見張祝氏都管她叫小姨。張祝氏平日裡對公婆比較孝順,張半仙非常喜歡自己這個小兒媳婦,因而但凡張祝氏說的話,張半仙多半是會聽進去的。

喝了口茶後張半仙便說:“好了,廣抒,我不說了,不說了!我這咳嗽是老毛病了,一到天冷就這樣,不礙事的,咳幾天就好了......”

當然,並不是村裡所有人都和張半仙一樣對遷都這事如此義憤填膺,比如張祝氏八歲的兒子大毛和他的好朋友大黃狗,以及村裡聽不見話的王大聾子,他們覺得這個世道似乎並未改變過什麼,他們過的還是原先的日子。

大毛聽到爺爺在屋裡罵罵咧咧的,便跑過來問:“俺老爹,啥是遷都啊?南京城大不大?我去過板浦,那塅可大了,南京城有咱縣城大麼?”

張半仙聽自己孫子這麼一問,一口茶差一點沒笑噴出來,一邊咳嗽一邊說:“大毛啊,遷都就是把首都遷到別的地方。南京城太大了,比咱們的縣城板浦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呢。你現在還小,等長大了就知道了,現在只管好好上學就行!”

大毛似懂非懂地應了聲“噢!”然後又跑出去撩他的大黃狗玩了。

而在部隊上,石柱常聽到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在談到遷都時,一些軍銜大一點的人就會說:遷都這事是政府老早就商議了的,並不是臨時抱佛腳,被迫遷都那也是無稽之談!遷都都是為了抗戰大局著想嘛,總是要有所犧牲才行。至於國軍屢屢戰敗,那是中國國力常年羸弱而致,從大清沒亡時就如此,並非元首一人之過。即便遷都了,我們還是會誓死保衛南京城的,相信只要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我們一定會將日本人趕出中國的!

軍人在戰場上縱然能奮勇殺敵,但是勝利不是靠口號取得的,最終,中國軍隊這回還是沒能擋住日本人的鐵騎,南京沒能避免淪陷的命運。至於南京城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外人很難得知,石柱後來也是從羅二薺家親戚那裡才聽到了一些訊息。

那張半仙知道南京淪陷後依然在罵:“國都都不保了,他蔣中正以為換個地方就能有用麼?”至於遷都到底有沒有用,其實誰也不知道。不過大家所知道的是,既然南京已然不是民國政府的首都了,那麼在民眾看來,它的淪陷似乎就跟瀋陽、太原、上海這些地方一樣,只是另一個城市又淪陷了而已,那些高高在上的當權者,誰又真正在乎南京這座“普通”的城市裡老百姓的死活?

在南京淪陷後的第四天,祝廣連帶石柱去看了他新置的宅子。在這之後再過幾天,就到了冬至時節。石柱這才想起來他從中秋過後離家已有三個月之久,即便是上中學時候,他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奶奶這麼長時間,心裡著實有些想念她了。

按照灌雲的習俗,冬至時候要給去世的親人燒些紙錢,而且是要過小冬,也就是要在冬至的前一天燒紙。石柱打小就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因此雖然他不信這些鬼神之類的,但是除了清明、忌日、過年之外,每年小冬時候他還是會陪老奶給他老爹燒些紙錢。這天正好無事,石柱便騎了祝廣連的大馬趕回老家。

這時石裕氏正在家裡用黃紙疊“金元寶”,見石柱回來了,她心裡也非常高興,好幾個月時間沒有見著自己的孫子,心裡頭還真是想得慌。

這時石柱注意到石裕氏左手大拇指上纏著布條,便心疼地問:“俺老奶,你手怎麼了?”

石裕氏說:“不礙事,前天砍柴時候不小心被鐮刀砍到的,現在都快好了!”

雖然石裕氏這麼說,石柱心裡頭知道這一刀肯定劃得很深,因為他看到石裕氏疊“金元寶”時候明顯沒那麼順手了,於是石柱就幫著他老奶一起疊起來。

“俺老奶,你說俺們燒的這些元寶,怎麼知道是俺們燒給俺老爹的呢?”石柱不信鬼神,但是他心裡一直有這個疑問。

“你看,疊元寶時候都要吹口氣把元寶撐鼓起來,就憑這口氣,閻王老爺派小鬼來收紙錢時候就能知道是哪家的子孫燒的了。還有,你在嘴裡面唸叨唸叨燒給誰,那些小鬼就會在那邊把紙錢帶給誰的。在外面燒紙時候,一定要畫個圈在裡面燒,不然人家就不知道是誰燒的亡紙了!”石柱雖然不迷信,但看石裕氏說得有板有眼的,他也沒有必要反駁他老奶,畢竟給老人家留點念想也是好的,而且幾千年來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豈是他一兩句話就能轉變得了的!

石柱這次回來的時間很短,也就只先去看了看張半仙,張半仙還是一如既往地跟他講著收到的各種最新訊息。之後,石柱又到羅老四家去找羅二薺玩。

到了羅二薺家,石柱正巧碰到他家來了幾個親戚。這幾個人雖然顯得有些狼狽,但卻很洋氣,衣著花花綠綠、首飾光彩奪目,並不似鄉下人這般死板。石柱從二薺母親羅王氏口中得知,這幾個是二薺的大姨家人,住在蘇州城裡。二薺剛出生那會,他大姨掐著預產期來的,曾經在這裡住過一段日子,當時她還帶了些蘇州當地有名的菩薺過來。令人驚奇的是,剛出生沒幾天的二薺居然伸手抓了兩個菩薺,就因為這個,羅老四給自己這個兒子取名叫羅二薺。

羅二薺的大姨娘名叫王鳳嬌,頗有幾分姿色,嫁的是蘇州當地人吳林舒。這次王、吳夫妻二人帶著十四歲的小兒子來羅家走親戚與其說是來走親戚,不如說是逃難來的。

談及來這裡的原因,王鳳嬌便似開啟了話匣子般,她說道:“我們一家原本在蘇州城裡住得好好的,怎奈日本人打上海那會,隔三差五的就到城裡扔幾個炸彈,死傷不少人,我們心裡害怕,就到南京去避一避。那時候我大兒子和閨女都在南京那邊做事,互相還能有個依靠。後來政府突然要遷往重慶,我家勝兒和娟子都隨他們走了,但是沒法一塊堆帶我們三個去。勝兒臨走前託人找了關係,說要是遇到緊急情況讓我們去找一個美國傳教士。我們當時尋思著南京城好歹也是民國多年的首都,總不至於落入日本人手裡吧,可沒曾想日本人打來時,我們在城裡只聽到零零散散的槍聲,好像根本沒有什麼抵抗,只幾天時間,南京就被日本人給佔領了。日本人佔領了中華門後,我們就知道要完了,趕緊帶著隨身衣物去找那個美國傳教士,要不是這個美國人真有些本事,把我們送出了城,恐怕這會我們早都死在南京了!我們仨算是撿了條命,不過城裡幾十萬人真是遭殃了!”

說到這裡,王鳳嬌便邊哭邊說:“現在南京城恐怕都變成一座死城了,我們去找那個美國人時,日本的飛機還在扔炸彈,街上到處都是死人,房子倒的倒、塌的塌。等到第二天,我們聽說日本鬼子見人就殺,見姑娘就糟蹋。那個美國人悄悄送我們過江時候,我們看到很多路上、巷子裡躺了不知多少屍首,電線杆上、樹上到處都掛著人頭。江邊上死的人更多,都是成排成排的,江水都變成了血水,看上去都能把長江給堵了。那情形簡直是慘不忍睹,你看我家小宇子到現在每晚還都在做噩夢!”

再看看二薺的表弟吳宇,也在旁邊跟著他母親哭了起來。吳林舒還好一些,一直在安慰著娘倆。而石柱幾個人則都靜靜地聽著,誰都沒有發出任何的聲響,他們不知道這個時候該說什麼,但他們又都知道。

王鳳嬌擦了擦眼淚,鼻子抽搐了幾下,繼續說:“鳳霞啊,這次我們來投靠你來了,到你這裡先安頓一下,估計要暫時住上幾天。我們會想辦法從徐州去重慶找勝兒和閨女,等有了著落了我們就離開。這次你可一定得幫我們呀,不然我們非凍死在路上不可!”

這時羅老四站了出來,對那三口人說:“他大姨,看你說哪去了,咱不都是自家人麼,還說什麼投靠不投靠的!只要不嫌我們鄉下又窮又邋雜,你們想住幾天就住幾天......”

冬至時節晝短夜長,一晃天快要黑了,石柱也就沒有再繼續聽二薺的大姨講吓去,要回家去陪陪他老奶。後來石柱聽二薺講,他大姨一家三口在這邊住了大半個月時間,隨後到新浦坐火車經過徐州、鄭州、西安,輾轉三千多里路,在過年前終於到了重慶。

出了門,石柱望了望即將被黑暗籠罩的天空,心裡想著,黎明要是能像這天一樣,一宿之後就到了該有多好!

黑夜過後,第二天就是冬至日。按照習俗,這裡的人中午時候都會包餃子吃,不過石柱上午就要趕回去送物資,所以還沒等天亮時候,石裕氏就起來和麵、剁餡、擀餃皮、包餃子了。等石柱起來時,熱騰騰、香噴噴的餃子已經端到了桌子上。石柱在家最喜歡吃他老奶包的餃子,平時在商行早飯吃得很少的他,今天竟然吃了三大碗餃子。石裕氏看著自己孫子吃了這麼多,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等石柱吃飽之後,她還在一旁不住地說著“再多吃點,多吃點......”。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