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章 (2 / 2)

“嗯,不過芒碭山裡頭那條黑蟒確實不是好惹的。大開你還得加把勁,再多學點抓蛇的本事,這裡頭學問可大著了。等不忙的時候我就好好教教你,多學點總沒有壞處!”老石頭說。

這時外面太陽已經落山了,大雨剛停,晚霞被落日映得通紅通紅的,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色彩鮮豔,讓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些許期待。

石裕氏忙好了晚飯,一家子今天都挺累的,吃了飯後便都早早躺下休息。夜裡非常寂靜,自然也不見月亮出來,只偶爾聽見魚兒在院子裡穿梭時泛起的嘩嘩水聲,再有就是孩子哇哇的啼哭聲。餵奶、做夜飯、換洗尿布,這些自然都是兩個女人的事了。

過了三日,大水終於退去,大小道路也露出了當初的輪廓,只是溝邊的野草被漚了幾天後,已經露出了敗相。這時路上、田地裡、莊稼杆上到處都能看到爬著的蝸牛,也不知是從哪裡冒出來的。村裡不少人一大清早就拿著個小魚簍來撿拾,等回家後砸碎殼子,用點鹽水把粘液洗乾淨了再炒著吃,或者切一下放在飯裡煮著吃在這樣缺乏食物的年代,蝸牛也算得上是上等的美味了。

大開看看外頭,估計那兔子也能有活路,便和媳婦商量後把兔子給放了。那兔子蹦了幾下,回頭望望大開,又是一陣白光晃了下他的眼睛,等他再去看時,那兔子早已消失在草叢裡。

約莫過了幾袋煙的時間,村裡丁老爺派人來喊老石頭過去,說是和大夥一起合計合計莊稼的事情。老石頭到了丁老爺家時,已經來了好些人了,他們都是常給丁家幹活的長、短工。

等人到齊後,管家丁大力對眾人說道:“你們也都看到了,水泡了好些天,莊稼死了不少。現在眼看看都要到立秋了,時間有點偏晚,今天就是和大夥一塊堆合計合計補種些啥好。”

這些人都是幹活的能手,蹲在那裡抽著旱菸,你一言我一語的,反正最後就是說補種黃豆、棒子和蘆秫已經來不及,不如種點地蛋和山芋,地邊還可以點兩行綠豆,多多少少還能收點東西。丁管家最後又跟大夥說:“那好,就這麼定了。這時間趕早不趕晚,今天下午大家就來動手幹起來吧!”

於是乎,接下來幾天,老石頭就帶著兒子大開在丁老爺家地裡幫忙。

丁老爺家一共有一百五十多畝地,這次被淹的莊稼不少,這些個長、短工著實幹了好幾天。村裡還有另外一戶地主柳老爺,家裡地少點,約莫一百來畝,也僱了些人,照著丁老爺家的法子來辦。

這個地方雖叫谷圩村,卻沒有一戶谷姓人家,至於以前叫什麼名字,已經沒人記得了。據說在乾隆五十幾年的時候,有一位姓谷的大戶人家,靠著和珅手底下人的關係買了這裡的田地,就把這裡改成了谷圩莊。其後七十多年時間裡,常有赤腳幫的人在此落腳、安家,便漸漸發展成了谷圩村。後來太平軍殺了過來,沒收了田地,谷家人從此便敗了,上上下下三十幾口人或被殺頭或被流放。哪知不久後,太平軍又潰敗,這地方重歸於官軍。再後來,這土地又不知何故落入了丁、柳兩家手裡,到現在的丁、柳兩位老爺這,已經是傳到第四代了。

丁、柳兩家向來就頗有些淵源,因此很多事情上都是同步而行。現在軍閥混戰、兵荒馬亂的,本來大清朝亡了後人們都盼著能過上消停日子,可是男人們的辮子都剪了有十年了,也沒見著個太平。這世道里窮苦人家不好過,就連地主人家日子也不是很好過,他們還得仰仗村民幫忙幹活,因而這兩位老爺平素裡對大傢伙還算是客氣。

海州這個地方總的來說沒有多少大災大難,除了給當官的上供這樣那樣的稅賦外,村裡的人也勉強能活下去,不至於餓死。

立秋次日,便是石柱生下來的第七天,按照灌雲的習俗,生了男孩,要煮紅雞蛋給孃家人報喜。石裕氏一清早就忙著煮好了雞蛋,簡單染了下紅,沒等涼透了便用籃子挎著,乘著早涼出了門。兒媳婦石祝氏孃家在北邊的祝莊,離谷圩有十多里地,走一個單趟也就兩個鐘頭不到。石裕氏到了親家,又把幾個親戚走了遍,約莫十一點鐘便趕回到村外的大路上了。

此時雖已過了立秋,天氣仍非常炎熱。石裕氏走了二十多里路,加之已近正午,早已大汗淋漓。走著走著,她忽然感到一陣涼風迎面吹來,一抬頭看見面前站著一個僧人,身材偉岸,有些微胖,兩個耳垂明顯異於常人,眼睛裡透著飽經滄桑卻又滿腹經綸的目光。

那僧人見了石裕氏,便右手行禮,說道:“貧僧有禮了。敢問施主家前幾日可是添丁了?今日碰巧遇到,可否到施主家裡化個緣?”

石裕氏看那僧人一眼,乍看上去似異於常人,然這世上假扮遊僧誆財之人不在少數。為了免於不必要的麻煩,她便應付著說:“是,是!是添了個孫子!”說完便繼續趕路。

那僧人在後面又說:“阿彌陀佛!一看女施主便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不似這鄉間野夫!”

石裕氏聽罷此言便放慢腳步,回過頭說道:“大師見笑了,我們這些鄉野農婦哪裡見過大世面!倒是大師您,看起來才是雲遊四海、見多識廣之人!”

那僧人繼續說:“老衲雖曾雲遊四海,也曾去過皇極凌霄殿,卻未踏入人間紫禁城;也曾一睹天上真龍顏,卻未見過地下天子面,更不用說二八大轎那些個大仗勢了”。

石裕氏聽罷又抬頭看了看那僧人,似乎已經知道這和尚不簡單,不像一般的遊僧,確實知道些事情。

“我們還不都是奴才的命!主子再風光又能怎樣?到最後還不是沒了!今天見著大師也是有緣,那就請大師到家裡吃點齋飯吧。”石裕氏一邊說著一邊領著那僧人往家裡去。

這洪水剛剛退去沒幾天,日頭蒸發著地上的水分,越發顯得悶熱。一路上石裕氏不停擦拭著額頭上的汗珠子,可那僧人卻面不改色,並未看出一絲一毫的熱意,倒是走起路來猶如一陣清風一般。

到了石家時,老石頭父子倆已經從丁老爺家地裡回來了。老石頭見有僧人造訪,便問道怎麼稱呼,哪裡人氏,到此有何貴幹云云。

那僧人回答說:“貧僧法卯,四海為家。此番路過海州,算到與令孫有緣,便來叨擾了。”說著便從懷裡掏出個青碧色玉墜,形似玉兔,晶瑩剔透,用紅線穿掛著,遠看彷彿散著白光,近看那光卻又沒了,就連這些普通人一看也能知道是個好寶貝。

“這兔墜是貧僧的貼身飾物,紅線乃是冰蠶絲所制,在危難時可保平安。今既與令孫有緣,便暫且贈與他了。”法卯說道。

石家人知這玉墜絕非俗物,價值不菲,遂幾番推辭,後見法卯大師態度毅然,便謝過大師,收下了玉墜。法卯說是來化緣,卻並未留下來吃齋飯,片刻之後,身影便消失在大路盡頭。一直到幾十年後,法卯大師才又“造訪”谷圩村,那時自然已經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番天地了。

在農閒之時,老石頭便帶著大開到稍遠的河邊野地裡抓蛇,一來教大開些新的本領,二來將蛇肉烘乾留到冬天無蛇可捕時食用。大開也很是認真,拒、尋、引、捕、挑、摁、抓、配藥、擺陣、斬殺,樣樣學得有模有樣,畢竟將來這個家終歸是要靠他來撐的。

時間總是過得飛快,大雪之後很快就迎來了草長鷹飛、大地復甦的季節,再一聲驚雷,蛇、蟲之類又慢慢探出了頭。石柱這時已經能爬著走了,偶爾還能站一下,正是最好玩的時候。

穀雨之後,石家便準備著前往芒碭山抓黑蟒之事。雄黃、食醋、大蒜、菸草、青木香、狗屎豆是些必備之物,但芒碭山的大蛇必定不是等閒之輩,老石頭便將傳下來的陰陽八卦盤和桃木所制的七寸短劍讓大開帶著,當然還有祖師爺傳下來的獨門“滅蛇散”。

捕蛇人有個講究,對於這等大蛇,陰陽八卦盤開啟時需男女兩人使用才能指示出蛇的方位,於是石祝氏便跟著大開一起前去,路上也好有個照應。四月初二這天,兩人正式出發。

老石頭和石裕氏抱著石柱,將大開和石祝氏夫妻倆送到大路頭。一番叮囑之後,大開兩人正轉身離開之際,石柱突然開口叫了聲“俺噠、俺媽”。之前石柱也會咿咿呀呀說著什麼,但這一次叫得特別清楚,石祝氏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畢竟這是頭一回聽到兒子這麼叫。她便又回過頭來抱著石柱親了親,應了聲“哎”,說著他們很快就會回來之類的話,這才離開。

這一聲叫喚是大開小兩口第一次這麼真真的聽到兒子叫他們,可誰都想不到,這也竟是最後一次。以後的以後,石柱在夢裡也偶爾會“夢見”那天的情景:風輕雲淡,薺麥青青,五顏六色的花蝴蝶在藍天下揮動著翅膀,蒲公英像雪花一般隨風而飄,那對模糊的身影漸行漸遠,直到完全淹沒在一片光芒之中。夢醒之後,他努力回想那天父母的模樣,可彼時他還穿著漏襠褲,實在太小,不管如何努力去想,終究沒能想起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