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新擴之軍陛下打算佈置在何處啊?汴梁兵馬多少?”司馬光顫顫巍巍的站出來說道。
“新編大軍佈置在汴京。江淮、荊襄一帶,所需兵馬先定為六十萬。”趙頊說道。
“陛下如此大規模的練軍恐怕財政難以為繼。”一名大臣站出來說道。
“那章愛卿有何提議?”趙頊看了看這位大臣以後問道,此人名叫章惇是變法派的後起之秀。
“稟陛下,微臣以為,可以效仿北方邊軍,新編之軍實行軍屯,這樣可以大大的緩解朝廷的開支……”章惇向趙頊建議道。
“好,就依愛卿所奏。”趙頊說道。
“臣等謹遵陛下聖瑜……”
散朝以後,宋神宗趙頊被送回到了後宮之中,今日宣佈擴軍之事其實之事趙頊的第一步,其目的是為了讓趙煦有一支聽命於自己的兵馬,而趙頊的大招還沒有放出來呢!他需要看群臣的反應,同樣也需要看趙覠的反應。
果然在今日的朝會結束以後,一匹飛馬飛快的離開了汴京向大名府而去,將這個訊息以最快的速度稟報給了趙覠;當趙覠拿到這封密報的時候笑著說道:“我這個皇帝哥哥還真行啊!這是給本王樹立政敵呢!”
“王爺,此事恐怕沒有那麼簡單吧!”劉昌祚說道。
趙覠苦笑著說道:“其實皇兄這麼做也沒有錯,無非就是想讓自己的兒子能夠順利的即位而已,如今本王掌握百萬大軍,又同時掌握河北兩路和京東兩路軍政大權,換做誰都會忌憚的……”
“那王爺打算怎麼辦?”劉昌祚繼續問道。
“如今大敵當前,我大宋不能再有內亂了,讓皇兄安心的走吧!其餘的事情以後再說。”趙覠說道。
關中行省,京兆府秦王府內。
李武已經接到了宋軍擴軍的情報,李武看著地圖向沒藏晨亮問道:“你說說宋帝怎麼突然又要編練規模如此龐大的一支軍隊呢!其用意何在?”
沒藏晨亮指著地圖說道:“王爺請看,此次宋帝趙頊練軍的地方,分別在汴梁、荊襄和江淮地區,這三地成品字形佈防;依卑職愚見,宋帝此舉無非有兩個考慮,第一增加宋軍的實力,加上這六十萬新軍,宋軍的總兵力能夠達到三百萬左右,這足足能夠達到我夏軍的四倍有餘,一旦兩國開戰我大夏帝國能夠調動主力兵馬最多在五十萬到六十萬之間,而宋軍卻能夠全部迎戰,依靠人數的優勢就能夠將我夏軍消耗殆盡;
第二這新編的六十萬大軍由大宋皇帝親掌,其目的是為了制衡趙覠的實力;還有一點一旦我軍衝破了宋軍的第一道防線,攻入中原的話,這六十萬大軍就會自動形成大宋的第二道防線,保住大宋南方半壁江山……”
“分析的有道理,這樣你立刻替本王寫一封奏摺上報給父皇。”
“是,卑職領命。”
像這樣的奏摺基本上已經堆滿了李諒祚的龍案,但是李諒祚對於這件事情沒有做出絲毫的批閱,就好像這件事情沒有發生過一樣;其實李諒祚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如今大夏帝國剛剛吞併了遼國,其內部還不是很穩定,如今遼國剩餘的疆域燕山以南的部分被李諒祚劃入了河北行省,而燕山以北的地區則被成立燕北行省。
在這種情況下李諒祚需要的是消化這些新佔領的土地,而且現在大夏帝國和大宋王朝之間還處於蜜月期,兩國的榷場貿易十分繁榮,這是大夏帝國財政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破壞了這種局面,大夏帝國的財政勢必會變得十分緊張,這個局面是李諒祚最不想看到的,現在大夏帝國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
“陛下,蕭遠山已經降宋,沒有了蕭遠山的牽制,大宋的北方的長城防線恐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修築完畢,有了這道城牆,我軍在想向南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李孝仁對李諒祚說道;“如今宋帝又編練六十萬大軍,其目的不言而喻,最終的目的就是衝著我們來的,如何應對陛下還要早做部署。”
“朕知道了,皇兄你先退下吧!朕想要一個人靜一靜……”李諒祚有些疲憊的說道。
李諒祚感覺自己好累,現如今的歷史早就偏離了原來的軌道,李諒祚再也沒有那種未卜先知的能力,現在的大宋比原本歷史的大宋不知道要強上多少,光宋軍將近三百萬大軍的兵力都讓李諒祚感覺頭皮發麻,要說李諒祚沒有壓力那是不可能的。
“小福子,傳旨諸王入京。”沉默了良久以後李諒祚說道。
“奴才領旨……”
在小福子離開之後,李諒祚依舊看著地圖,這是最新的宋夏兩個的對峙地圖,從地圖上看大夏帝國就好像一個張開血盆大口的餓狼,而如今的大宋就是一直渾身長滿刺的刺蝟,讓餓狼始終無法下嘴,從地盤上看大夏帝國的疆域比大宋要大上一倍不止,但是如果考慮到綜合國力的話,大夏帝國依舊比不過大宋王朝。
大宋王朝在丟了漢中、關中、隴西以及太原、真定、河間三府以後,雖說疆域和人口都有所減少,但是其財政收入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大宋王朝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大力鼓勵土地私有制,並同時鼓勵海外貿易,以減少與大夏帝國的貿易量,同時在國內開始打擊清白鹽的銷售等等,大宋這這一系列的動作已經有了顯著的成效,要不然光著三百萬大軍都能夠將大宋王朝給拖死。
古往今來的王朝,能夠有一支百萬大軍的軍隊已經相當厲害了,還沒有一個王朝像如今的大宋一樣擁有三百萬雄兵,這三百萬大軍可不是裝備簡陋的農民軍,其中兩百餘萬是訓練有素的邊軍精銳,這兩百萬大軍是專門為了對抗夏軍騎兵而編練的,他們大量裝備了弓弩、長槍、橫刀和陌刀,其中裝備陌刀的都是重灌步兵,當然少不了火器;而編練的這六十萬大軍也一律向邊軍看齊。
這麼多軍隊光是兵器盔甲花的錢都是老鼻子了,大宋的每年的軍費開支佔整個財政收入的六成以上,這幾年大宋的財政收入一直穩步增長,大概在一萬萬五千萬貫左右,這其中的六成也就是九千萬貫左右,這個數字已經相當於大夏帝國全年的財政收入了(甚至還要高一些),有這麼一筆錢養活三百萬大軍基本上已經夠了。
感謝主子的三張推薦,天宇感激不盡……
{北宋時期財政收入最高的時候達到了1.6億貫,而南宋時期常年穩定在一億貫以上,所以在這一點上天宇沒有絲毫的誇張;大宋的三百萬大軍不全部是職業兵,除了精銳部隊外,其餘的邊防軍是需要屯田的,所種植出來的糧食也就是軍糧,因此這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相當一部分軍費開支,否則這些軍費根本不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