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攸離開之前,劉辯猶豫了片刻,又叮囑道:“朕聽聞在益州不乏有長吏同地方大族互相勾結者,公達至益州,可留意一二。”
荀攸應諾後告退。
右扶風。
何顒叫來牛二,舉著手中的信件說道:“此乃天子親筆回信,天子心中是記得你們的,這下,你該放心了吧?”
牛二的眼睛再度睜成了牛眼。
“何……何公…說的是…真…真的?”激動之下,他連說話都有些語無倫次了。
被質疑後何顒也不惱,他解釋說:“事涉天子,我豈會說假話?”
牛二歡喜地離開了,不久之後,訊息再度在鄉中傳開。
鄉人們這個時候哪怕沒看到何顒,只是看到何顒的房子,也都滿是敬畏之心。
牛二更是逢人便說此間種種,說到最後,不忘補上一句——“這是天子給俺的回信!”
隨後便開始享受旁人豔羨的目光。
此時,他已經重新住回了自己修繕好的房屋,整日笑呵呵地,只盼望著自家地裡的水能早日消退。
雒陽,隨著各處受災地區的受災狀況被統計上來,尚書檯已經在著手製定新一輪的削減賦稅的政策。
而相較於扶風,弘農郡地震所造成的直接傷亡無疑更大,尤其是震中華陰縣。
奉命帶著醫者隊伍前往華陰縣的華佗上書言——臨近華山,屋無一存,地為邱墟,全家罹難不勝列舉,亦有宗族百十人,十不存一……
而根據弘農太守王宏的奏書,此次華山崩裂,因之而死者逾四千人。隔壁的京兆因距離華陰縣不算遠,也有傷亡。
面對此情此景,以及天人感應的現狀,即便劉辯知道這只是單純的地殼運動,卻也不得不下詔書將發生的地震的過錯歸於己身,令“公卿其各思朕過失,明白陳之”,以免輿論再度失控。
劉辯現在也明白了,就算自己沒有錯,國家遇到此種劫難,他身為天子,受點委屈也沒關係。
堵不如疏,一直靠強權管控輿論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只要言論別太離譜,總要給一些人發洩的渠道。
劉辯只能慶幸,得虧當初光武帝時將華陰縣從京兆劃給了弘農,不然劉辯只怕得來一份著重於“痛訴己過”的罪己詔。
但現實告訴劉辯,他高興早了。
一件很無奈的事,每每出現天災,便會有人透過“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陰陽顛倒,於是有地震、於是有連綿大雨”的論調進而將天災與朝政聯絡起來。
這不是劉辯第一次經歷這種風波了,經歷的多了,甚至有些麻木,只要別罵的太過,他也就聽之任之了。
譬如藉此攻擊三輔屯田“利官不利民”的。
往好處想,如今屯田初創,負責的官吏中不乏相對廉潔有理想的太學生,考慮到長遠的未來,此種憂慮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