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82章 大勢所趨 (2 / 2)

應劭沒想到張燕竟還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情。

但他只略一思量就給出了答案:“涼州偏僻,只需不生亂即可,然張平難所在位於河北腹心,豈可相提並論,張平難莫要妄自菲薄。”

張燕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想讓別人小覷自己。

“況且金城太守有三子,皆在雒陽。”應劭補充道。

張燕:……

他是有個兒子張方,但要他把張方送到雒陽當人質,他捨不得。萬一在雒陽被人欺負了,他鞭長莫及。

只是張燕自己都沒覺察到,在不知不覺間,他已真的在考慮要不要送質子進雒陽了。

之所以能達成這種效果,無外乎四個字——大勢所趨。

良久之後,張燕終究下定不了決心,原本他打算見完面就將應劭送出去的,但如今,他挽留道:“使君既要巡察,不如再往前走,彼處有屋舍可供休息。”

應劭見張燕已然動心,自不會拒絕,滿口答應。

一行人再度出發。

應劭是文武全才,歷史上的他為泰山太守時擊敗過人口巔峰期的青州黃巾,後者作為一個群體在三國的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面對張燕,那叫一個拿捏。

所以這天接下來的時間裡,應劭沒有再和張燕談自入雒陽或遣子入雒陽的問題,而是真的履行了自己作為一州刺史的巡察之責。

期間應劭與張燕討論的,皆是如何使百姓安居樂業的話題。

而張燕見應劭不再重提舊事,也樂得與應劭說話,同時嚮應劭吹噓自己部眾的安居樂業。

而且應劭的治理能力也是實打實的,每每聽到應劭依託於家學的觀點,讓張燕瞬間覺得自己清澈了。

這自是沒什麼,然而應劭親自這一察,便察出了問題。

話說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張燕的出身應該算是農民起義軍,而農民起義軍的侷限性黑山軍一個不少。

張燕本身就是靠著糾結一幫少年為盜起家的,包括張燕改姓繼承張牛角的帥位,他的兒子也姓張,還有一眾小帥對這種接替的支援,等等這些都能看出這些人是講義氣的。

張燕算是有才能的,讓自己的手下自帶部眾的小帥們服服帖帖,但這是有代價的。

劉辯尚且避免不了任人唯親之事,只能有意識的管控,張燕自然也不能倖免,甚至情況更加嚴重。

小帥們能聚集部眾,卻未必有管理的才能,他們與張燕的親信故舊佔據著黑山軍的管理層。這些人與張燕有情分,但與被管理的人就未必有情分了。

問題就出現在這一點,能夠在驟然富貴之後不忘初心的人當然有,但屠龍者終成惡龍同樣屢見不鮮。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