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友邦俱樂部出來,楊平凡留了個心眼,果然發現自己被盯上了,他依舊雲淡風輕,和倫納德一路談笑風生,回到旅館。
經理找門路需要時間,楊平凡剛好利用這個空檔和李嵐逛逛這個時空的山城。
不比基準時空那個已經變成網紅城市的山城,這個時空的山城,仍然保持這名副其實的山城特色,兩個人在街頭漫步,一具冰冷的屍體躺在山城的街頭,只見他雙目睜著,渾身是傷,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路上的行人匆匆走過,未曾多看他一眼。
“紅蘿蔔,蜜蜜甜,看到看到要過年”的童謠聲中,一群衣著乾淨整潔,一看就是富家人的娃娃們從街頭跑過,穿著緊身衣的小廝緊隨其後,路邊,幾個小乞丐穿著渾身破洞的衣服,眼神空洞而麻木。
這樣的對比讓兩人看得糟心,楊平凡提議道:“我們去吃飯吧,試試這個時空沒有被連鎖店篡改過的江湖菜的味道。”
李嵐點點頭,儘量不去想這個時空明國正在遭受的苦難。
膠皮把兩人拉到一家開在防空洞裡的酒樓,原本是建在嘉陵江邊,為了防備被東瀛人轟炸,才搬到這裡,門面和大堂在外,包廂在防空洞裡。
二人自然不缺錢,足額小費開道,進了包廂,楊平凡隨意瞄了一眼選單,“把這些都來一份,掌櫃的,再找個人給我們講講這山城的江湖菜來歷。”
“好咧,那先給您來一道紅酒烈焰臘豬舌?”
“趕緊的,整好的上。”
先上的是開胃的榨菜,這天下各地,榨菜千千萬,但山城榨菜尤其突出,久居明國榨菜排行榜首位。
山城涪陵榨菜在食材上的講究,造就了它無法被超越的獨特。
涪陵榨菜只選用種植在涪陵低山淺丘上的青菜頭做主料,山上溫度低、多大霧,因此生長出來的青菜頭肉質結構極其緻密,做出來的榨菜有一種特殊的脆嫩。
比起直接鹽醃的浙江榨菜,涪陵榨菜要先晾曬脫水,更精細些。每年到了2月前後,涪陵地區長江沿岸上,掛滿榨菜的菜架就排列得整整齊齊,形成一道季節性的風景。
直到表面曬出皺紋,青菜頭就可以倒入醃菜池了。3次鹽醃,用力壓榨,沒有多餘水分的榨菜裝壇,封口,最後被置於陰涼處。要經過3至4個月的等待,傳奇的涪陵榨菜終於才算完成。
山城人並不是每天每頓都吃榨菜,最常見是早餐時用來搭配稀飯。淋一勺油辣子,拌上蔥花芝麻油,榨菜是山城人喜愛的開胃小菜。或者當佐料,山城小面、酸辣粉、肥腸粉裡都可以撒點榨菜。
第一道主菜,則是豬舌。
在山城,豬舌可醬、可燒、可燴,但最不拘一格的做法,要數紅酒烈焰臘豬舌。開水略燙後,將臘豬舌架在倒入紅酒的碗上,放置在蒸鍋內蒸,在高溫中,紅酒的甘甜氤氳進豬舌的每一個毛孔,待豬舌蒸熟後,切成薄片,而後將豬舌片的中間弄凹,倒入白酒點燃,等這場綺麗的火焰秀結束,便也是豬舌的最佳品嚐時刻。
緊跟著上的是歌樂山辣子雞,李嵐一看,拿著筷子挑了幾下,忍不住抱怨山城人小氣,一盤菜滿滿當當全是辣椒,肉藏在裡頭挑不出來。
上菜的小廝嘿嘿賠笑,“奶奶您彆氣,這滿盤的辣椒,實則這正是辣子雞的奧義所在——多放辣椒不僅增香,且色澤紅亮,是為“滿堂紅”;雞塊切小,則容易入味,口感也酥脆;更在食客的輕挑慢選中,平添了一份“尋尋覓覓”的悠閒滋味,畢竟大快朵頤何處沒有?細品慢嚼只此一家。”
小二還說這雞是山城北碚,一座佛教古剎道明寺養的,李嵐聞言眼睛一亮,衝著楊平凡道:“這名字有意思,居然和當年《流星花園》裡的名字撞衫了。”
楊平凡點點頭,“是啊,後面幾年,看那些青春愛情雜誌的時候,還有不少橋段說人生必須去那裡打卡拍照一次的。”
說話間,菜未到,一道濃香先遠遠飄了過來,帶著剁椒與香辣的雙重味道。
包廂門推開,兩個身強力壯的活計端著一個冒著火星的大盆進來了。
烤魚,最富有山城接地氣的“江湖菜”氣息。它最早在山城巫溪縣周邊發源,在萬州地區揚名,最後在山城各地蓬勃發展,乃至風行全國。
據稱巫溪當地的烤魚,源自古時縴夫用木材烤制的河魚,後來加入鹹菜與豆瓣,愈發鮮美。而與巫溪相鄰的巫山縣,烤魚裡則要加上小土豆、酸蘿蔔、魔芋,以酸香中和魚肉裡豐富的脂肪,突出了一種調和的味道,還會加花生以增進口感,講究的會加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