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北美行程羅晟在美國這邊逗留了半個多月,回到國內的時候,已經是1月14日。
YouTube的三大創始人居然會在這般機緣巧合之下加入藍星科技北美分部,這是讓羅晟頗為意外的,由此可見把分部設立在灣區矽谷一帶是對的。
而在美國出差的這段時間,B輪融資的訊息早已經傳回了國內,拿到3.25億美元的融資僅僅出讓10%,估值¥270億左右,成為國內第一家未上市的獨角獸級別的創業公司。
這些數字伴隨著媒體刊登的訊息上,讓國內網際網路界人士一片恍然,其融資額度和股權出讓比例都把業內人士的眼球驚掉一地。
藍星科技在去年2月成立,到現在成立還不滿一週年,也就11個月左右,而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從天使輪融資到這一次的B輪融資已經進行了四次融資了。
第一次12萬美元、第二次930萬美元、第三次7200萬美元、第四次更是3.25億美元,一年不到的時間裡羅晟已經成投資人手裡拿走了4億美元融資。
其融資歷程堪稱神話,業內絕對找不到第二家。
對於同行來說,在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是無比震驚,甚至一度懷疑其真實性,但在被證實是真的之後,簡直把羨慕嫉妒恨全都拉滿。
就很氣!
同樣是網際網路創業者,差距這麼就這麼大?
這邊為融一筆錢跑斷腿,還不一定拿得到,那邊隨便走一趟幾億美元就有了。
訊息剛剛傳回國內的時候,各大媒體都在大肆報道羅晟的華爾街之行,同時各方的目光也都聚焦在了藍星科技這家初創公司身上。
與之伴隨而來的是眾多的業內人士同樣的疑問三連:藍星科技憑什麼被估值32.5億美元,或者說¥270億元?
作為一家成立時間還差1個月才滿1年的初創公司,不但年輕,而且至今為止還沒有創造一分錢的利潤。
憑什麼就能如此備受資本的青睞?
一年不到,接連四次投資,一次比一次誇張,投給羅晟讓他折騰就不怕玩脫?
關鍵是,那些為羅晟和藍星科技背書的投資機構的來頭一個比一個大,IDG、創投、華金證券、紅杉、軟銀、摩根(旗下投行)、高盛,任何一家在資本圈內都是如雷貫耳般的存在。
換做別的創業公司,只要有其中任何一家投資機構給該公司融資背書,都開心的不得了,可以對外大肆宣傳。
不過,外界在震驚於這筆鉅額融資得以誕生的同時,當看到藍星科技的投資方一覽,幾乎都是華爾街資本的時候,業內突然就出現了一股新的質疑聲,或者說節奏。
……
“請進。”
羅晟的辦公室裡,今天是他回國後的第二天,昨天休息了一天把時差倒過來之後,今天就開始正式上班。
走進他辦公室的人是公司的營運長張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