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現在外面到底怎樣了,你上了大學之後呀,公社書記經常讓我去公社坐會,他一個勁地說時代要變了,他問我,能不能幫他琢磨琢磨,大集體要是沒了,公社是不是也要解散,他以後怎麼辦?”曾經紅火的公社大人物向自己父母找自己問津,張高興感覺到了來自他的焦慮。
“爸,外面開始提倡發家致富了,農民也不一定非要耗死在那一畝三分的田地上。”
“我們是農民,不種地那咋成滴?”
“可以開闢副業呀,南方那邊有個叫黃新文的,在全會之前,他自建豬場,雞場,自留地和屋前屋後種植米仔蘭苗木,荔枝、龍眼、柑橘、木瓜以及屋內培育的蘑菇。那一家8口子三個老力卻是收入達到了一萬元,扣除生產成本,純收入不少。”
“他們家的家庭副業絕大多數按照牌價也是賣給國家,南方那邊已經認為他的收入合理合法,而且給國家做了巨大的貢獻。”
“……”
彭埠鎮張家河村公社。
南方出現了第一個農村萬元戶,1979年2月,南方為了貫徹1978全會精神,召開了暨農業先進集體以及個人代表大會,並安排了黃新文作《堅持勞動致富全家總收入超萬元》的發言。
1979年2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由新華社記者撰寫的《靠辛勤勞動過上富裕生活》的報道,成為全國權威媒體在改革開放的頭一年報道的中國第一個農村萬元戶,並引來全國各大報刊爭相轉載和採訪報道。
不久《人民日報》又發表了《像黃新文這樣的萬元戶多了好還是不好?》的述評。
“這這……這都在提倡發家致富了?”
“怎麼就提倡發家致富了呢,那鑽到錢眼裡了,還是社會主義?”
“潘書記,我兒子說了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是追求有奔頭的幸福生活,吃不飽的日子怎能幸福,所以大家都需要先吃飽肚子,民富才國強,我兒子大概是說這個意思。”
濱江大學,1979年度開學,張高興已經成為大二的學長了,其實早在去年下半年就成為了學長,78屆第二屆恢復高考的學生已經在大學裡學習了半年。
趙高紅也已經是大三的工農兵學員了,今年要去自習了。
“高紅,你能不能答應我一件事情?”張高興有點吞吐地道。
“啥事呀,高興哥。”
“我知道你們新聞系實現最想去當見習記者啥的,你能不能答應我別去當見習記者,你去別的單位好不好,比如什麼翻譯部門呀,你看現在改革開放,你報道那些新新聞只不過是馬後炮,你不如做翻譯工作呀,我們現在需要向西方人學習先進技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嘛……”
趙高紅聽著張高興的話,默不作聲。
張高興有點忐忑,自己這是干涉她的選擇,這丫頭這默不作聲這是生氣了?!
可是張高興希望趙高紅別選擇記者這個職業,前世她似乎好像就是在洪魔第一線報道,然後被大水給無情地……
所以,他不想讓趙高紅做記者,那怕是見習記者。
看到趙高紅默不作聲。
“那個,那個高紅妹妹,你要是真喜歡,那你按照你喜歡的來,我支援你。”
“高興哥,你不喜歡我做記者那我就不做了,我媽說做記者可以鍛鍊我,可以讓我見到更多優秀的人,採訪到厲害的人,成長得更快,不過我不喜歡,我是很喜歡英語,所以這事情我聽你的。”
“是啊,那太好了,有我這麼優秀的人,你還採訪其他人幹嘛,我可以夠你學一輩子的。”
“高興哥,第一次發現你這麼自戀吖!”
“有嘛?”
“有。”
“沒有吧,我面皮薄。”
“不,看到那牆壁沒有?”
“看到了。”
“怎麼了?”
“比它厚。”
“哎呀呀,你這個臭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