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阿寶,我是一名重生者,前世我是一名中美混血,生於北美,出走全世界。
我是華國的國寶,但是卻生於北美,我自己都很難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的?
我很胖,很愛吃,圓滾滾,胖乎乎,但是我很可愛,大家都喜歡我。
只是我講的是英語,吃的是麵包牛排。
今生我生於華夏,是徹底華國血統,我酷愛武俠,酷愛功夫。
然而我只是一直熊貓,其實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名廚師,然而編劇爸爸不讓。
於是,我稀裡糊塗的成為了神龍大俠。
如今,和平谷再起風雲,一心當宅男的我,無法再繼續下去了,我又要出山了。
《功夫熊貓2》比起《功夫熊貓1》來,宣傳規模和首映禮,開畫銀幕等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功夫熊貓》已經不僅僅只是一部電影那麼簡單了。
可以說是近年來,華國的影視產業方面的文化輸出最為成功的一張名片了。
《小豬佩奇》也算成功,但是《小豬佩奇》裡面的華國元素不算多,而《功夫熊貓》不同,和系統兌換出來的美式劇情的《功夫熊貓》不同的是,這是林霄和編劇團隊魔改過的劇本。
裡面的華國元素,更多,也更豐富,當然了也不是沒有人吐槽說《功夫熊貓》有點黃皮白心的感覺。
比如大部分美國人家庭觀成長觀都比較明確,相關觀念社會認同度比較高。例如,在親子關係上,華國人更看重血緣關係,崇尚血濃於水的說法,而老美人看重後天培養的親情,比如有沒有花時間在一起(阿寶和爸爸一起下廚),這個時間質量如何等。這些場景看上去很華國,骨子裡很美國。
不過,林霄看過之後卻是嗤之以鼻,為什麼?
其實這就是一種觀念的問題,華國人的確更重視血緣關係,但是華國同樣的也有養育之恩大過天的說法,所以,這種社會觀念,其實根本不能說什麼黃皮白心。
難道就一定要讓阿寶和養父關係很差?就因為它不是它的親生父親?
事實也是如此,挑刺的人從來都不會缺,但是同樣的支援的人也是一大把。
華國著名學者就針對《功夫熊貓》和文化輸出這個話題,寫了一篇論文。
論文裡面指出了,所謂的文化輸出,目的是什麼?其實無非就是想要讓更多人認識到華國,是一種對外宣傳華國文化的行為,而不能企圖用文化輸出來達到,改變其他國人民的固有的價值觀。
這是不現實的,而且我們華國的文化輸出方面其實一直都存在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