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434章:知己知彼,百戰不殆(20)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34章:知己知彼,百戰不殆(20) (1 / 2)

上回講到倭國為了挑起“甲午戰爭”,想方設法給清朝設套,但因袁世凱率軍在半島鎮場子而被幹擾。

在半島局勢動亂之時,袁世凱還找到了另外一個“靠山”——俄國,因為在此之前,沙俄與倭國在庫頁島上發生了多次武裝衝突。不過,“日不落”之“大英帝國”卻討厭沙俄,因為沙俄曾與英國爭奪過伊朗、阿富汗和中國的帕米爾高原,所以就暗中支援新興的倭國對抗蠻橫地沙俄。這導致了俄國與倭國關係更緊張。

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沙俄與倭國之間曾達到了幾乎開戰的危險程度,因為沙俄也覬覦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與倭國的“大陸政策”完全相沖突,若非沒有必勝把握,早就開打,真可謂是箭在弦上之危機!

然而,英國為維護自己在半島的利益不被沙俄侵犯,便搶先出兵佔領了朝鮮的“巨文島”。面對這種狀況,袁世凱率軍到達半島後,立即施壓讓半島當局罷免親俄官員,同時與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並建立了不少租界,維護了清朝的利益,畢竟自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被沙俄割佔大量土地後,清朝最痛恨沙俄!

從西元1885年到“甲午戰爭”前夕,袁世凱在相當程度上控制了朝鮮的宮廷事務和政治、經濟決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清朝對朝鮮的控制力。就此,袁世凱的人生和事業也達到了“頂峰階段”。

此時的袁世凱不僅坐擁無數財富和手握實權,而且有著半島皇室后妃美女們的青睞,可為讓人眼饞。

早在西元1882年,袁世凱隨淮軍將領吳長慶進駐朝鮮時也才23歲,不僅軍事才能卓著,而且儀表堂堂,英氣逼人。“叔父”吳長慶於三年後年去世,他被升任為大清國駐半島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

袁世凱設計幫助高宗和明成皇后之舉,其實就是讓閔妃家族除掉政敵“大院君”,因為得到了朝鮮王室的賞識。當時,執掌朝鮮大權的其實是閔妃,而她聽從袁世凱的建議,組建“義勇團”,並任用袁世凱為“練兵大使”,使義勇團成為了以維護高宗和閔妃為代表的朝鮮王室的重要力量。

當時,朝鮮後宮的閔妃美貌無比,甚至有“世界第一美女”之稱。她十分感激袁世凱幫其除掉了大敵,又仰慕袁世凱的風采,便有意以身相許。而袁世凱也不甘寂寞,隨即便上了閔妃的鳳床,與之歡好極樂。

為了不引人懷疑,閔妃想出了一條妙計,便是將表妹於碧蟬許配給袁世凱為妻。碧蟬雖姿色不如表姐閔妃妖豔,但也生得傾國傾城,且立志非“英雄”不嫁,聽說要嫁的袁世凱年輕有為,便同意了這門婚事。

過門之後。閔妃幾乎每天都借探望妹妹之名來袁世凱的府邸幽會,但不久便被其妹碧蟬發現。碧蟬知道真相之後十分氣憤,便向袁世凱曉以厲害。袁世凱也擔心與一國之母私通之事暴露後會影響甚大,便又按照碧蟬的方法,從中國的河南帶回了自己的一個姨太太,謊稱是“正室”,便讓她主持家務。

閔妃對此恨之入骨,便聯合那個姨太太一起算計自己的表妹碧蟬,甚至進行各種報復。然而,沒過多久,倭寇大軍開始大舉進攻朝鮮,而袁世凱也被清政府詔回國內,便隨同帶上了碧蟬和她的兩個婢女。

回國之後,袁世凱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將那兩個婢女也收為“側室”,並按照年齡大小,分別成為了“二姨太”和“四姨太”,可憐的碧蟬卻僅排為第三。原想成為“正室”的碧蟬現在還經常受到“大姨太”的打罵,終日鬱鬱寡歡,喜怒無常。袁世凱自認有愧於她,也就隨著她,對她的待遇比其他幾位姨太太要特殊一些。

但很可惜,這位朝鮮貴族“妾室”所生兒子被人“大姨太”強行奪走撫養,在溺愛中張大成“花花公子”兼“敗家子”,而自己反而經常遭受各種家暴,在袁世凱死後也自殺了,因為“樹倒猢猻散”,其他姨太太們捲走財富跑路,而自己的兒子是“爛泥扶不上牆”,沒法指望,萬念俱灰之下只好選擇自殺,了卻痛苦的一生!

說起袁世凱之所以在異國他鄉還能“偷香竊玉”,主要是因為閔妃與“大院君”的生死恩怨所致。而閔妃和“大院君”的政治鬥爭,其實是朝鮮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李朝”)未期一段動盪歷史的真實寫照。

閔妃雖是高宗的皇妃,但“大院君”卻是高宗的生父,也就相當於中國封建王朝之“太上皇”。而閔妃的生存年代、弄權經歷及歷史地位,卻酷似中國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即“老佛爺”。

相比之下,“大院君”則與中國清末恭親王奕欣在許多方面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在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方面,“大院君”與奕欣二人卻大相徑庭。奕欣是以“經辦洋務”著稱,而“大院君”卻以閉關鎖國而聞名。

閔妃生於西元1851年,奮起全力抵抗“倭寇”侵略並以身殉難於西元1895年,時年44歲。閔妃降生之時,自西元1392年建立的“李朝”已有460年曆史,在時間上相當於經歷了中國明清兩朝,卻盡顯末世景象。

此時,西教(基督教)開始傳入,在李朝佔統治地位的中國“朱程理學”受到衝擊,新、舊思想展開了激烈鬥爭。而且,此時的朝鮮“李朝”同中國的“清朝”愛新覺羅氏一樣,王室虛弱到連兒子也生不出的地步。

在長達50年的時間裡,朝鮮王宮中未聞嬰兒啼哭聲。這種情況被皇族出身的“大院君”李是應看在眼裡,記在心中,難免暗暗盤算。“大院君”李是應年輕時天分很高,但名聲不佳。在他的青年時代,為了在王室勢力傾軋中求得自保,他故意裝作胸無大志、浪蕩不羈樣,整日“竹杖芒鞋”,與市井無賴交相冶遊。

西元1863年,“李朝”的哲宗去世,因身後無嗣,儲位出空。李是應立即顯示其非凡本色。他暗中結交各派勢力,頻頻展開“公關”活動,終於使12歲的兒子李熙入承大統,也就是“朝鮮王朝”第26世皇帝高宗。

於是,李是應自然而然地入朝“攝政”了。按朝鮮祖制,以旁系入承大統的“國王”之生父得上尊號為“大院君”。不過,前李是應已有“興宣君”的名號,故被稱之為“興宣大院君”。

大院君攝政後立即使出霹靂手段。他改組內閣,消除控制政權的戚族勢力,打擊黨爭,加強了王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