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433章:知己知彼,百戰不殆(19)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33章:知己知彼,百戰不殆(19) (1 / 2)

上回講到異時空倭國為了實現“征服世界”,嚴格執行“大陸政策”,處心積慮挑起了與清朝的甲午戰爭。

在西元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衝突中,中國清朝在硬實力上一直佔有優勢,但在朝鮮“甲申政變”後的十年時間,情況就開始發生了變化。在這段時間裡,倭國一直關注著清朝,並且倭國的“軍界要人”山縣有朋指出:“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說明倭國正單方面與清朝開始了“軍備競賽”。

自西元1890年起,倭國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例如從西元1893年起,“倭王”(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日元(銀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俸祿,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清朝為奮鬥目標,準備發動一場“國運相賭”的侵略戰爭!

還在西元1890年時,清朝“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就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倭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

到了西元1892年,倭國提前完成了自西元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甲午戰爭”前夕,倭國已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團和1個近衛師團。

開戰前,倭國海軍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倭國還出動了“樂善堂”、“玄洋社”、“九菊一流”等間諜組織人員潛入清朝,加緊對“滿清王朝”各方面的情報蒐集和滲透。

在此期間的清朝,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已經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清朝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佔些便宜而已,於是放鬆了“軍備意識”。

“北洋海軍”自西元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使得其艦齡也漸漸老化,與倭國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不僅火力弱,射速慢,而且航速遲緩,假如兩國海軍交戰,定會被人家追著往死裡打。

清朝“北洋水師”有軍艦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夕,“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的軍事變革基本仍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階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力低下。西元1891年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

而“朝鮮問題”正好是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突破口”。西元1890年,倭國爆發經濟危機,對開戰的要求更加迫切。同年,時任倭國首相山縣有朋在第一次“帝國議會”的“施政演說”中丟擲了所謂“主權線”和“利益線”的理論,將倭國本土作為“主權線”,把清朝和高麗半島視為倭國的“利益線”。

他聲稱倭國“人口不足”,就得用武力“保衛”利益線,因此必須先加緊擴軍備戰。於是,到了西元1894年,高麗半島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打得半島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

這時,倭國見機行事,認為其發動戰爭的時機已至,於是向清廷表示“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我政府必無他意。”就這樣,倭國透過“空口說白話”,成功誘使清朝出兵半島鎮壓起義。於是,清朝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000人,於6月6日後數日,分兩批在半島的牙山登陸,準備鎮壓起義。

同時,根據西元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通知了倭國。同年6月10日,半島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清軍還未經戰鬥,那起義就平息下去了。

同年的6月25日,原定計劃的第三批清軍在牙山登陸,使得這時駐半島清軍總數達到了2465人規模。

當時,倭國首相伊藤博文的內閣正面臨議會的不信任案彈劾,在半島向清朝乞援的同時,倭國透過其駐半島公使館探知清廷將要出半島鮮的訊息後,便他如同抓住了”命稻草”,全力著手挑起這場侵略戰爭。

西元1894年6月2日,伊藤內閣決議出兵半島。到了6月5日,倭國立即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此次“侵略戰爭”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

同年6月9日,倭國派先遣隊400多人,在駐半島公使大鳥圭介的率領下,以《濟物浦條約》規定之“倭國有權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進入半島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同時根據《中日天津條約》知照清朝,其後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進駐“漢城”(首爾)。

在倭國先遣隊出發前,倭國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得施行認為適當之“臨機處分”。“全州和議”達成以後,半島政府要求中日兩國撤兵,大鳥圭介開始和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進行撤兵談判。

大鳥雖口頭上答應撤兵,甚至就要達成書面協議,但倭國政府一方面電令大鳥拒絕達成共同撤兵協議,另一方面則在6月15日丟擲“中日兩國共同協助朝鮮改革內政”的方案,從而使共同撤兵協議一筆勾銷。

此後,倭國開始不斷增兵,6月16日大島義昌少將率領“混成旅團”第一批部隊在半島的仁川登陸,到了6月28日“混成旅團”第二批部隊登陸時,使侵朝倭軍達到了8000餘人,比駐朝清軍總數還佔了佔絕對優勢。

而清廷決策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則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朝鮮增援軍隊,又未按袁世凱、聶士成等人的建議由清軍先撤兵,最終給了倭人以“可乘之機”,於是毫不猶豫挑起了彼此武裝衝突。

倭國之所以提出“共同改革朝鮮案”,其目的是一方面使自己的軍隊以“協助朝鮮改革內政”為名賴在半島不走,令一面又拖住了“駐朝清軍”,完全是為發動戰爭而採取的“挑釁手段”,而且還是蓄謀已久運籌帷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