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催木匠從“前輩”手下們口中得知了不少關於“鳳凰”的傳說,覺得很有意思,決定繼續聽下去。
《廣雅·釋鳥》記載:“鸞鳥,鳳皇屬也。”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
《禽經》之中不少屬於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有四:一為鸞鳥,二為翳鳥,三為鳥夋(鳥義),四為鸑鷟。這四個名稱中,“鸑鷟”亦稱“鷟鸑”,實乃是“鳥夋/鳥義”的轉音,實乃後世凡間的“火雞”。
“鳥夋”本指當時的“駝鳥”和後世土耳其的“火雞”,後來卻指金雞與鴛鴦、翳鳥,亦即乙鳥。韋昭注:“三君雲:鸑鷟,鳳之別名也。《詩》雲:‘鳳皇鳴矣,於彼高岡。’其在岐山之脊乎?”
據《爾雅·釋鳥》郭璞(郭景純)注本記載,鳳凰外形特徵是:“瑞應,鳥也。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為王者之嘉瑞。”《爾雅 ·釋地》記載:“距齊州以南, 載日為丹穴。”
太陽古時別名“丹朱”,“丹穴”是太陽之山。《初學記》 卷三十引緯書《孔演圖》記載:“鳳,火精。”意思是說,鳳凰本身內蓄著太陽的精華。
《抱朴子》記載鳳具五行:“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火行為禮,為赤,鳳背(或嘴)赤,故曰負禮也;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向智(知)也;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抱朴子》記載鸑鷟(鳳別名)鳴周:“故太昊師蜘蛛而結網,金天據九鳸以正時,帝軒俟鳳鳴以調律……鸑鷟見周家之盛,龜鶴偏解導養,不足怪也。”
《魏書·王勰傳》記載:“鳳凰非梧桐不棲。”意思是說鳳凰擇木而棲,後比喻賢才擇主而侍。郭璞《山海經圖贊》雲:“鳳皇靈鳥,實冠羽群。八象其體,五德其文。掀翼來儀,應我聖君。”
《拾遺記》:“堯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國,獻重明之鳥……狀如雞,鳴似鳳,能摶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害……其未至之時,國人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之狀,置於門戶之間,則魑魅醜類自然退。”
南齊·謝朓《永明樂十首》記載:“綵鳳鳴朝陽,玄鶴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載為金皇。”
隋朝有記載,稱鳳凰源於朱鳥之流,如《五行大義·第十九論治政》 中認為,鳳凰屬於朱雀的一種:“鳳凰來。黃鵠見。鳳凰卽朱雀之類。喜故出見。甘露。黃鵠。並子慶其母也。”
唐朝《藝文類聚》記載:“《崑崙圖》曰:鸞鳥似鳳而白纓,聞樂則蹈節而舞,至則國安寧。”《唐六典》記載:“大瑞謂景星、慶雲、黃星真人、河精、麟、鳳、鸞、比翼鳥、同心鳥、永樂鳥……皆為大瑞。”
意思是說唐六典中有一種神鳥名為“吉利”,為祥瑞之獸,有獐的頭腳,鳳凰身,與富貴相對,為大瑞之物);《周書·王會篇》記載:“西申以鳳鳥;鳳鳥者,戴仁,抱義,掖信。氐羌以鸞鳥。巴人以比翼鳥。反煬以皇鳥,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雞。”
意思是說“西申國”進貢鳳鳥。鳳鳥頭頂青色,懷抱白色,腋下黃色。氐羌,貢“鸞鳥”。巴人,貢“比翼鳥”。方煬,貢“皇鳥”。蜀人,貢“天雞”。天雞像五彩雞。孔晁注:“ 其形似雞,蛇首魚尾;戴仁,向仁國;抱義,懷有義;掖信,歸有信也。” 所說即鳳凰。
唐代流傳“龍生九子,鳳育九雛”的記載,如《晉書·帝紀第八·穆帝哀帝廢帝海西公紀》記載:“(昇平四年)二月,鳳凰將九雛見於豐城。”後以“鳳引九雛”為天下太平、社會繁榮的吉兆。
唐代也有記載稱鸑鷟為鳳凰之佐,如《朝野僉載·卷三》記載:“鳳之類有五:其色赤者,文章鳳也;青者,鸞也;黃者,鵷鶵也;白者,鴻鵠也;紫者,鸑鷟也。此鳥為鳳凰之佐,汝當為帝輔也。遂以為名字焉。鷟初舉進士,至懷州,夢慶雲覆其身。”
《朝野僉載·卷二》記載:“每訊囚,必鋪棘臥體,削竹籤指,方梁壓踝,碎瓦搘膝,遣仙人獻果、玉女登梯、犢子懸駒、驢兒拔橛、鳳凰曬翅、獼猴鑽火、上麥索、下闌單,人不聊生,囚皆乞死。”
《三輔黃圖·卷之三》:“武帝時後宮八區,有昭陽、飛翔、增成、合歡、蘭林、披香、鳳凰……”
《方輿勝覽》記載:“鳳,古州名。” 《證類本草》記載:“諸天國食鳳卵,如此土人食雞卵也。”
《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第一》記載:“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聞見錄》:“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梧桐為樹中之王,相傳是靈樹,能知時知令,作為百鳥之王的鳳凰身懷宇宙,非梧桐不棲,其他鳥類因而不敢站在上面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