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418章:知己知彼,百戰不殆(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18章:知己知彼,百戰不殆(4) (1 / 2)

上回講到明朝時的軍刀威力遠不如日本“倭刀”,但並不妨礙明軍藉助“鴛鴦陣”,以團隊作戰打敗倭寇。

明朝的“火器”發展逐漸成熟,遠射的火炮已基本上取代了“回回炮”與“床弩”,但單兵使用的火器如“碗口銃”、“三眼銃”、“倭銃”、“鳥銃”等“手銃”因裝填費時,並在陰雨天因火藥受潮影響,未能完全派上用場。

因此,刀劍、弓弩、矛盾、斧錘等傳統冷兵器仍為步兵基本裝備,並因“倭寇”侵擾而有重大的變革。

當時,明軍在與“倭寇”接戰時,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倭刀”劈砍磕折,甚至直接削斷,死傷極重。後來,明軍便發展出厚背砍刀相抗,雖不再易斷,但一經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傷敵,況且兵器沉重,遠不如“倭刀”靈動沉猛。這時,“戚家軍”裝備的“戚家刀”在“鴛鴦陣”掩護下,對倭作效果大為改觀。

“戚家刀”和倭寇的“武士刀”最大區別是:“刀莖”不同;刀身長度、寬厚都有所不同;刀與柄的固定方式不同。“倭刀”是靠目釘橫穿目釘孔,而“戚家刀”多是尾鉚。所謂“戚家刀”,狹義上是指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將士普遍使用的佩刀,廣義上是指自“戚家軍”以後,明清兩朝生產的類似戚繼光改良“刀姿”後的戰刀。

這類刀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倭刀”的弧度樣式,其刀柄一般是直的或者前下彎,而不類似倭刀的後彎式,因為這符合中國士兵長期以來的持刀習慣。同時,“戚家刀”的鍛造也都符合戚繼光提出的“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要求,即用“百鍊鋼”做刀身,用“純鋼”做刀刃,以便儘量做到從整體上達到剛柔並濟的要求。

從現有儲存的“戚家刀”來看,幾乎沒有採用過日本刀的鍛造方式。“倭刀”鍛造之最大的特點,是使用軟鐵做“刀芯”,外包“刃鋼”,用爛泥覆蓋刀刃淬火,形成波浪花紋,鍛造方法複雜,效能很好,但成本太高。

“倭刀”雖然鋒利且堅韌,在互相對砍時能輕易斬斷明朝士兵手裡的刀劍,但因鍛造成本過高,不適合大規模作戰時使用。所以,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刃口夾鋼”的方式,來簡單處理“剛柔兼顧”的問題,成本低。

“戚家刀”雖然學習了日本刀的“姿態”並從整體上一改往日風格,但明軍不用像倭寇般只注重單個刀體精研打磨,而更加註重整體功效和製造成本,不像造價昂貴的“武士刀”,根本無法大規模普及,形同雞肋。

像“戚家刀”這種型別的“明刀”,其整體強度都是非常好的,雖然不能與“倭刀”直接對砍,但透過“藤牌”護身後欺近上前反手砍中對方,或捅穿放血,也照樣能殺敵人,故易於普及,很適合大規模的戰場格鬥。

為此,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還專門編著了此種戰刀的刀法。而“戚家刀”後來也被在刀體上開出“血槽”,便於像劍一樣刺傷敵人,同時快速放血。這種刀型在清朝早期也有沿用,但中期以後基本絕跡。

“戚武毅公寶刀歌謝萊陽徐明府桂寶同年” 清朝王懿榮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刀輕如紙光如水,兩行款識秋芒豪。上鐫萬曆十年字,是時公居薊鎮地。登州戚氏岳家軍,鑄刀初成姓為記。

憶昔浙閩與三邊,公所到處皆凌煙。虜酒朔風不成醉,精神炯炯三百年。幾經流傳濟南驛,徐侯得之若拱壁。銀函未改明時裝,鸊鵜血染苔花碧。我今持節過萊陽,下馬直上徐侯堂。

徐侯寶刀舉相贈,知餘團練兼御防。千金掛樹生不疑,楚弓楚得千古奇。即今防邊無二義,關東諸將何離披。北洋舟師更無論,一擲二千六百萬。遂令窮島逞天驕,海夾蝦夷任滋蔓。

朝廷命我治鄉兵,徐侯與我同歲生。俯仰東南天半壁,酒酣斫地淚縱橫。”寫出了主人公之睹物生情。雖說明朝後期的中國軍隊仍能輕鬆打敗日本古代最強的“百戰雄師”,但清朝末年的“甲午海戰”卻讓人詬病。

古代日本軍事實力究竟如何?能不能和古代中國叫板?先不說發生在唐高宗年間的“白江口海戰”把“倭人”打得沒了脾性,不得不密集遣使來朝,全盤照搬唐朝文化與政治制度,光是九百年後發生在西元十六世紀末的萬曆援朝抗倭戰爭的過程和結果,便是對此問題的最好回答,因為此時的中日兩國差距是最小的。

“萬曆三大徵”的對手就是倭國日本。中、日兩軍在平壤周圍的戰鬥,從萬曆二十年四月的“祖承訓”偷襲平壤失利開始,一直到次年李如松大軍攻破平壤後,迫使小西行長率領6000餘殘兵敗將逃往王京才結束。

關於祖承訓襲擊平壤一戰,只不過是中、日兩軍的一次小規模接觸戰而已,不具備參考性,因為兩軍的真正對抗,則是第二年李如松攻打平壤之戰。

在戰前,李如松曾經給柳成龍鼓勁,說:倭且恃鳥銃,我用大炮皆過五、六里,彼何可當耶?這段話固然有誇大自身武力之嫌,但也點出了中、日兩軍裝備的差距,即明軍重型火器要遠遠多於倭軍,而單兵火器除了“快槍”、“單管銃”、“佛郎機銃”(火繩槍)、“鳥銃等這類常規火器外,還有“明火箭”和“毒火箭”。

可見,在火力上,倭軍完全不是明朝軍隊的對手。關於這一點,在這此戰鬥中便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在明軍大舉攻城之前,日軍守將小西行長曾經派遣女婿宗義智率兵襲擊明軍大營,結果遭到李如柏火箭陣的阻擊,導致日軍無法抵擋明軍的強大火力,不得不扔下了上千具屍體後便倉皇逃回了平壤城中。

次日,李如松指揮明軍大舉攻城。日本的《徵韓偉略》記載了當時的明軍攻擊力度之大,讓敵人膽寒:“以大炮攻之,聲震地數十里,山嶽皆動,火箭布空如織,煙氣蔽天,箭入城中處處起火,草木皆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