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戚家軍”利用對付“倭寇”的“鴛鴦陣”來對付“蒙古騎兵”,透過擴建“混成旅”,使之威力大增!
“戚家刀”其實並非“戚家軍”最先裝備的戰刀,只不過最適合“鴛鴦陣”而已。中國古代所講的“十八般兵器”就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钂、棍、槊、棒、鞭、鐧、錘、抓、拐、流星錘。儘管弓弩、盾牌、鎖套等偶爾也算在內,但通常拿出另說,而“刀”被排在了第一位,說明“刀”在戰鬥中有很重要地位。
在歷史上留存下來的“刀”當中,最常見的就是明、清時候的軍用戰刀。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歷經明、清兩朝而盛傳不衰的“戚家軍”用刀,也就是一種單手執刃的短柄修長窄身且尾部略帶弧度的直彎刀。
而明朝將領戚繼光在自己所寫的《紀效新書》中曾經提到:“長刀自倭寇傳入”,但與《練兵實記》及後來的《武備志》中均無“腰刀”設計受“倭刀”影響的記載,因“倭刀”原形乃雙手執刃的“唐直刀”略帶弧度。
“ 腰刀”書示狹身而曲刃,非“柳葉刀”而似“雁翎刀”。 戚繼光本人的其他著作和明代史籍中均未發現有“戚家刀”的字眼,或其為“仿倭腰刀”之說法,畢竟“倭刀”即“日本軍刀”雖然威力很大,但也並非無懈可擊。
根據戚繼光自述,“腰刀無肩乃利,妙尤在尖”。這說明與“倭刀”之起脊鎬造刀身和帶切先之刀尖大相徑庭;其次,“腰刀”是單手使用,不屬“雙手刀”之列;再次,“腰刀”後期發展成為明朝騎兵的主要近戰武器。
但明朝時期的“倭刀”並不適合騎戰,而是以步戰為主。所以,由此可見,所謂 “戚氏仿‘倭制腰刀’以對拼‘倭長刀’為‘腰刀’”之類的說法應該為後人猜臆之詞,雖然“倭刀”能輕易斬斷明朝“軍刀”,但那是工藝水平問題,而不是刀用得是否順手,畢竟明朝時期的“火器”大量普及,讓朝廷和地方官府對“刀”的重視下降了。
由於明軍在作戰中,過於依賴“火器”而逐漸輕視“冷兵器”,導致明軍在與敵人短兵相接時大為吃虧。好在“鴛鴦陣”的出現,改變了明軍對付倭長刀時“短器難接,長器不捷”的局面,讓明軍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但究其原因,是長短兵器協同作戰的“組合拳”制約了倭長刀技術和能力發揮,而並非戚家軍的“腰刀”比“倭刀”鋒利和堅韌,相反,在兩者對砍中,戚家軍的刀也同樣會被日本刀當場砍斷的,但團隊作戰不怕。
於是,有人認為“戚家刀”採用了後人盛傳的所謂“學習自倭刀‘包鋼製法’之結果”,卻根本是無稽之談。
當然了,還有另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或許戚繼光把“仿倭腰刀”改成了“刀柄下彎”以利單手持握。但事實上,早在抗倭之前的“元式腰刀”,無論是“雁翎刀”還是“柳葉刀”,其刀柄早已經是下彎的了,而在戚繼光的兩部著作和茅元儀書中插圖的腰刀,其刀柄則多數是上曲的,反倒是有點像“日本倭刀”的刀柄樣式。
不過,難以否認的是,在明晚期的很多“腰刀”上可以看到受“倭刀”的影響,畢竟這是“明刀”發展演變的主要趨勢之一。但從客觀上來分析,這種影響或演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始於明初甚至可能更早,而在朝晚期達到頂峰。這完全沒有必要,也不應該憑藉個人的喜好或希冀,把它歸結為戚繼光的功勞或業績了。
至於“戚家刀”一詞,如果真的在當時存在的話,那也僅僅是把它看成對“戚家軍用刀”的稱呼而已,其形制與當時其他明軍部隊的“腰刀”並無太大區別,並非專指“仿倭腰刀”,畢竟冷兵器是逐漸被“火器”取代的。
同時,“戚家刀”這個詞也更接近描述“戚家軍”在配合“藤牌”所用時的“刀法”。因此,從戚繼光對“腰刀”在不同階段的使用方法和配備情況可以看到,刀和其他兵器都必須隨著戰爭的需要發生著相應演變才行。
當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和規模後,其勝負並不僅僅取決於某一種兵器的高低,同樣沒有任何兵器可以做到一器通用或無懈可擊,除非歷史發展到後世,出現了“熱核武器”這種超大規模的具有毀滅性威力者。
刀也如此,不同的刀均有特殊的用途,單手腰刀直接對拼雙手倭刀自然是輸多勝少,而在以毛竹削制的狼筅配合下和藤牌的保護下卻能同樣可以斬殺倭寇,履立功勳。
這所有一切,都來自於“戚家軍”的“鴛鴦陣”,而作為此陣的設計者,戚繼光將軍也是功不可沒的。因此,在他的努力和影響下,中國腰刀的使用和在戰爭中的地位達到了唐朝以後冷兵器時代的又一個高峰。
“倭式腰刀”雖與“倭刀”關聯深刻,但亦有相當區別。從鍛造結構看,“倭式腰刀”多為身軟刃硬的嵌鋼結構,異於“倭刀”外硬內軟之包鋼結構;
從熱處理和淬火看,利用了鐵無法淬火的原理, 整體加熱,不需似倭刀之敷土淬刃,工藝節儉,但效果相同;從柄莖的結合方式看,採用的是傳統的尾鉚固定法而非目釘固定法;
從佩戴方法看,採用的是“雙箍環懸掛法”而非腰帶協插法。因此,從外裝看是傳統的中國刀裝飾而非日本刀裝飾。“戚家刀”的刀裝主要材質有兩種,一種是鐵裝,另一種是銅裝。手柄裝具的造型由可以分成“方形”、“四瓣瓜型”、“柄頭下彎茄形”等常見的三種。
“方形”這樣的裝具最多見,因為刀把手上的零件主要有小折沿橢圓刀擋,刀擋正面呈橢圓,向刀刃的部分有一個窄小直立的沿口,沿口有的垂直,有的稍微外飄一些。刀柄上的兩個零件中,“虎口”部分稱之為“緣口”,橫截面呈長方形,側面呈一個梯形。刀尾零件是類似扇面的長方體,故稱之為“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