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397章:皇帝大婚,萬方來朝(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97章:皇帝大婚,萬方來朝(上) (2 / 2)

為何會這樣?因為官差門只關心完成上面派發的“賦稅任務”就行了,而對方只是普漲浪費的“良民”而非“刁民”,何必要苦苦相逼?畢竟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只要對方按時繳稅進行,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

元朝的普通百姓(有錢人家)不用擔心因“僭越”而犯事,可是到了明朝,情況就完全變了。根據明朝萬曆年間一位“禮部尚書”,即著名的文學家于慎行所說:“元平江南,政令疏闊,賦稅寬減,他無徵發。”

就是這短短16個字,就足以證明一切。而且,這還是一個明朝高階官員說的,這簡直讓人疑惑不解。

其實,蒙古人是非常重視“貿易”和“經商”的,但“貿易”和“經商”最重要之處,就是從事它的人要有足夠的自由才行,這就要求人口得有流動性,因為只有人口流動了,才能貨通天下,才能掙到錢,才能給蒙古人交稅。同時,對於老百姓種地之事,蒙古人就看得很淡,因為遊牧民族習慣吃肉喝奶,但不愛吃米飯。

蒙古人心想作為被統治者,你就按照規定數額繳稅就行了,不在乎你做什麼行業,也不要求你傾家蕩產的多交,因為蒙古人喜歡吃“老韃子烤羊腿”,不愛吃白米飯。所以,當時的江南百姓日子過得還算行。

這些“南人”中的“普通百姓”(富人階層)擁有充分自由,其想種地就種地,不想種地的也可以做買賣。

“元朝”的賦稅制在不同時期有所調整,包括“地稅”和“丁稅”、“秋稅”和“夏稅”、“科差法”、“經理法”等。

元朝的“地稅”和“丁稅”在其“前身”——“大蒙古國”時期,由“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的幕僚們(漢化之契丹人耶律楚材)負責制定並規定:“每戶科粟二石,後以軍食不足,後增為四石。繼定利徵之法,令諸路驗民戶成丁之數,每丁歲科粟一石,驅丁(亦稱驅口)五升,新戶丁、驅各半,老幼不與。

其間有耕種者,或驗其牛具之數,或驗春土地之等,丁稅少而地稅多者納地稅;地稅少而丁稅多者納丁稅。工匠、僧、道驗地;官吏、商賈驗丁。”

《元史•食貨志》記載:“地稅,上田每畝三升,中田二升半,下田二升。水田每畝五升”。《元史•耶律楚材傳》記載:“至元十七年(西元1280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規定,全科戶每丁粟三石,驅丁粟一石,半科戶每丁粟一石。”

元初,江南只收“秋稅”,至元朝改國號為“大元”後的“至元”十九年(西元1282年)二月,令江南稅糧依宋貞例,輸米三分之一,其餘折輸綿、絹等雜物。“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的“元貞”二年(西元1296年)始定江南征收“夏稅”。

“秋稅”只令輸糧,“夏稅”則折收木綿布、絹、絲、綿等物,均視糧數為差,糧一石或輸鈔三貫(3000枚銅錢,相當於3兩銀子),或輸二貫,或輸一貫500文。

“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在位第八年(西元1236年)始行“科差法”。其名曰“絲料”、“包銀”。“絲料”即是每戶出絲一斤,以供國用。五戶出絲一斤,以供諸王功臣沐浴之資。各驗其戶籍上下等級而徵收。

“包銀”,僅民科納六兩,半輸銀兩,半折輸顏色絲絹。以銀納稅,從此開始。《元史•食貨志》中說:“經界廢而有經理。魯之履畝,漢之核田,皆其制也。夫民之強者,田多而稅少;弱者產去而稅存。

非經理無以去其害。然經理之制,苟有不善,則其害又將有甚焉者矣。”有元謂之“經理”者,在宋曰“經界”,在金(朝)曰“通檢推排”。

《元史•食貨志》中載有章閭對經理法的評說:“經理大事,世祖已嘗行之,但其間欺隱尚多,未能盡實,以熟田為荒地者有之,懼差而折戶者有之,富民買貧民田,而仍欺舊名輸稅者有之。由是歲入不增,小民告病。”

元代統治者們為了“稅入無隱,差役亦均”的目的,採行“經理法”,但是並未達到預期目的。在元朝“延佑”二年(西元1315年),由“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下詔廢止“經理法”。

而且,“蒙元朝廷”治下的很多地方基本上都屬於“自治”狀態,因為蒙古人通常一年就來收一回稅,也就是趕上秋高馬肥之際收“秋稅”,平時都在長城以北大漠草原上“跑馬溜溜的草原,一朵溜溜的雲喲……”

也正是因為元朝統治者的寬鬆政策,才讓張士誠、朱元璋、陳友諒等“草莽英雄”鑽了空子併成了“大事”。因此,等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一切都變了。作為元朝“寬鬆政策”的受益者,朱元璋缺“朕濟之以猛”!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贊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