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389章:明朝那些事兒(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89章:明朝那些事兒(上) (1 / 2)

上回講到崇禎帝朱由檢運轉“佛門他心通”後,準確把握住在場眾多匠人之心理,知曉“戶籍制度”侷限。

從這些人內心深處的欣喜若狂與盡力遮掩的恐懼和無奈中,朱由檢透過“佛法”窺探人心,掌控人性。不過,在古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普遍對“仁義禮智信”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絕緣,只想活著。

活著就離不開衣、食、住、行,而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廣大百姓來說,食物永遠排第一位,因沒有東西吃就會餓死,而穿衣服、住山洞、行走遷徙等還得排在解決“吃飯”之後,但大疫、饑荒災年怎麼過?

災荒之年如何活命?就從明朝普通下層百姓的一些罵人話中可以看出端倪,比如“菜貨”、“菜瘟”、“瘟貨”等粗話都帶有“食物”或“牲口”的語言資訊,說明人的身份、地位一旦低到不能再低,就只能做“菜人”。

所謂“菜人”,從字面意思來看,似乎挺文雅,以為是善於做菜的人?或善於種菜的人?但事實相反!因為“菜人”其實就是被別人拿來當作“下酒菜”的“人”,因為“翻開歷史,裡面滿篇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菜人”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要追溯至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獻祭儀式,也就是本部落把敵對部落的俘虜抓來當作牲口獻寄給“祖先”或“神靈”。後世有人認為是外星爬蟲類的“蜥蜴人”在操控地球人類崇拜自己。

到了夏、商、周時期,被獻祭“人”主要是戰爭中的奴隸,在奴隸主或入侵中原的遊牧民族軍隊眼中,已被當作“兩腳羊”來隨意買賣,分而食之,比如“五胡亂華”時期的“羯族”,就特別喜歡吃漢族小孩和女人。

雖說最早的“菜人”只是個別現象,且遠古時代暫且不論,但有文明之後,人類根據文字記載便能追溯其最遠歷史——夏朝。《左傳》有記載,夏商周時期,“人祭”成風,往往使用童男童女祭祀天地,使用女人來祭祀鬼神。獻祭後,這些人就被當作天地鬼神賞賜的食物,被大家分割吃掉。這只是“菜人”的一種。

從此以後,雖然人類文明在不斷進化,人類思想在不斷進步,仁義道德在不斷深入人心,但“菜人”的悲慘命運卻難以逃脫。《中國食人史料鈔》對歷朝歷代“以人為食”的事件做了詳細羅列,最遠可以追溯至大禹時期,最近發生在民國時期。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即便是近代歷史,仍然存在如此慘無人道的事情!

翻閱歷史,“菜人”在一些年份記錄很平常,甚至很盛行。根據《中國食人史料鈔》記載,大概可分為這麼幾種年份。一種是“饑荒之年”。因乾旱、蝗蟲、洪水等原因,導致莊稼減產,甚至顆粒無收,無食。

比如,後世的清朝雍正年間,有兩個大災年,一年是天下大旱,餓死災民390多萬,一年是天下大澇,餓死災民460多萬,餓死的就有850萬!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底層百姓真的沒有任何東西可用來充飢了!

歷史記載了當時“菜人”情況,比如剛開始時,大家餓得受不了,為何活命就只好分食剛剛死去的人。但當“死屍”也無法滿足“食用”時,人們開始賣兒賣女賣自己,人就成了牲口般的可任意屠殺的“食物商品”。

每到災荒之年,為何老百姓都習慣“易子而食”?雖然“虎毒不食子”,但不代表不吃別人的孩子!另一種是戰亂之年,因朝代更迭、農民起義、邊境衝突、諸侯造反等原因,戰火連年,影響百姓正常生產生活。

比如,兩漢之際因所謂“現代穿越者”回去古代製造“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但他為了保證飄搖的政權苟延殘喘,於是官府橫徵暴斂,欲求無度,本來受起義影響,百姓的生活已夠貧困了,現在更是雪上加霜。

恰恰在這時,王莽還生出了要擊敗匈奴的“野心”,併發兵30萬攻打匈奴,而戰爭需要大量的糧食、馬匹、軍備,但國庫根本不夠,所以就地搜刮。時間一長,最後連屯兵和邊民都吃不飽,便開始“人吃人”。

無論是饑荒之年,還是戰亂之年,出現“菜人”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個字——“餓”。但或許有人會說,沒有糧食,還可以吃其它東西充飢呀?哪怕是飛禽、走獸、魚蟲、蛇鼠、樹皮、草根、棉花……甚至觀音土呢?為什麼非要吃人肉呢?能問出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是沒有吃過上述這些東西,因為吃過了就知道答案了。

當災年到來,糧食不足時,人們首先吃的是樹皮和草根,其中最好吃的是榆樹,因為其它樹皮通常都有毒,吃多了會中毒而亡。至於飛禽、走獸、魚蟲、蛇鼠這些東西早就被有手段者趕盡殺絕分食殆盡了!

榆樹皮的吃法也很 “講究”,先要曬乾,然後去除外面的一層老皮,將剩餘的碾成粉,當作糧食來充飢,既可作粉條,也可以蒸著吃,只是不易消化而已。吃榆樹皮只是無糧可吃後,捕食鳥獸蟲魚的替代。

這屬於鬧饑荒的第一個階段,之後就該吃更難吃的東西了,如豆秸、玉米秸;再之後就得吃棉衣裡的棉絮、衣服上的皮革。最後,當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吃光了,為了不被飢餓折磨致死,就只能吃“觀音土”。

“觀音土”是真的“土”,學名叫做“高嶺土”,主要成分為“蒙脫石”,是含有大量矽、鋅、鎂、鋁等礦物一種“粘土”,吃後有“飽腹”的感覺,能立刻緩解“飢餓”帶來的煩惱和痛苦,晾乾後還可以透過高溫來燒製成“瓷器”。因此,“觀音土”之所以被當作白麵的替代品,是因為它確實可以極少量的食用,但決不能多吃多!

只不過因口感粗燥和苦澀,直接吃土會很難下嚥。於是,有的人家會混入一點澱粉,將其做成了口感稍好的“土饃”。即便“土饃”很難消化,但它卻能帶來飽腹感。對於飢不擇食的災民來說,只要能填飽肚子,好壞都不是最重要的。然而,“觀音土”畢竟不是“碳水化合物”,無法被人體分解和吸收,故不能當成食物。

因此,災荒之年,人們吃著吃著就發現,少量吃土會身體浮腫,多吃則肚皮腫大如石,最後被活活憋死,因為消化不了。無論餓死還是憋死,擺在災民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條。放眼望去,能吃的只剩下人肉。

於是,走投無路的人們就開始賣兒鬻女,開始賣身賣肉,開始“易子而食”,讓古代的人類道德崩壞到了極點,而“菜人”集市就此形成,甚至還得到了官府的承認,因為官府也無力解決天下災民的吃飯問題。

“菜人”被買賣、奴役後,就會像豬、狗、牛、羊等牲口動物一樣被宰殺、蒸煮,最後還被買家分而食之。但是,即便是價格上連豬狗不如的“菜人”,也不是誰都能當的,因為想要成為“好口味”,還得有資格!

一等“菜人”是小孩,因為孩童尤其是嬰兒的肉嫩而易煮,吃起來爽滑細膩又可口,故被稱為“和骨爛”;二等“菜人”是年輕的女子,因為其皮肉較為細嫩,且出汗少又無異味,比羊肉還好吃,故被稱為“不羨羊”。

下等“菜人”是男人,因為成年男子皮糙肉厚,營養差,吃鹽少,平時因乾重活兒而出汗多,渾身上下酸臭難聞,異味濃厚,被人們嫌棄,煮食浪費柴火和配料,故被稱為“老把火”,在“人肉市場”裡賣不起價。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