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道明朝時中亞群雄逐鹿,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曾經試圖征服明朝的帖木兒帝國後人去了印度。
在異時空,如果說在西元十四世紀末到西元十五世紀初這一階段中,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與中國的“大明王朝”相抗衡的話,則位於中亞的“帖木爾帝國”絕對能算一個,因帖木兒本事絕不比那成吉思汗弱多少!
千萬不要小瞧“帖木兒”,此人一生征戰四十餘年從無敗績,可以說不僅是一代“梟雄”,而且還是一個“傳奇”,甚至是一個“里程碑”,完全可作為中亞乃至西亞古代遊牧部落首領或各地封建軍閥的“榜樣”之一!
但區區小小的中亞世界即使變得“無敵”,也依舊不能滿足“帖木兒”的雄心壯志,因為他打敗過伊朗“伊兒汗王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並在西元1404年11月,“帖木兒”親率大軍20萬踏上了東征明朝的道路。
已經年逾古稀的“帖木兒大帝”非常重視與中國明朝的戰爭,據當時在撒馬爾罕的阿拉伯人回憶,“帖木兒”自古出兵,後勤工作從未做得如此次這般紮實,真是糧積若山,馬羊成海,完全就是要準備打持久戰。
可見,在“帖木兒”的心中,“大明帝國”要比他的任何一個對手都難對付。儘管“帖木兒”已經準備得相當充分了,但還未到明朝邊境就開始損兵折將,原因很多,即便他已提前十多年做了情報收集,仍難避免。
首先,這次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遠征,途中多為戈壁荒漠,白天酷暑難耐,夜晚卻嚴寒冰冷。此外,中途還遇上了一場大雪,人、馬僵斃者眾多。其次,“帖木兒”的遠征軍雖號稱“20萬大軍”,但真正安全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和“死亡沙海”(塔克拉瑪干沙漠)到達明朝西北邊境時,毫無疑問已是疲敝之師了。
但明朝這邊的準備工作也好不到哪去,因為從西元1405年2月下旬起,當“帖木兒”的大軍推進至“別失八里”(“亦力把裡”即新疆伊犁)並離明朝西部邊界重鎮“哈密衛”僅剩400公里時,朱棣的明朝政府(朝廷上下)才感覺事情不妙。當時,朝廷上下原本不相信西域以西絕遠之地有敵軍能翻越“大雪山”並渡過沙海?
根據史書記載:"朝廷聞帖木兒假道‘別失八里’率兵東進,敕命甘肅總兵官宋晟儆備。"敵軍都快打過來了,“明太宗”朱棣才下令備戰,但好在這時還不算太晚,即便是拼盡西北諸衛兵力,應該也能拖住幾日。
當時,“帖木兒”要面對的明朝,是有著110萬左右常備戰兵動員能力的龐大國家,僅其東征第一站——明西北諸衛就有15萬5千人的軍隊。所以,“帖木爾”想征服明朝,光靠自己的20萬精銳騎兵?根本不可能!
但是,如果兩軍開戰,“帖木兒”很有可能會給明朝西北地區製造出很大的混亂,因為明朝各地“衛所駐軍”基本上都是以步兵為主,說白了就是“軍戶”或“武裝農民”,在面對遊牧部落的騎兵衝鋒時,很是吃虧。
眾所周知,甘、涼軍士中的回族、蒙古族居多,漢人士兵基本都是“外地人”。其中,尤其是“回教徒”,因為這些人在明朝西北軍隊中,在面對“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發起的強大攻勢面前,難免不會出內奸。
西北地區“回教徒”(信奉“伊斯蘭教”)的百姓較多,若在“帖木兒”發出的“聖戰”號召下,這部分明朝子民極有可能會加入到“帖木兒”大軍中,如同後世的“東部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成為帖木兒大軍的補充兵員。
當然了,這些都是假設,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畢竟“伊斯蘭教”只有一位“真神”,與“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等一樣,都是典型的“一神教”,不僅極力排斥信眾信仰其他宗教,而且極端霸道粗暴。
不過,在西元1405年2月18日,年過古稀的“帖木兒”飲酒過量而突然暴斃,致使這支東征大軍也就這樣草草地以撤退來收場了。這對於西方的“帖木兒帝國”和東方的“大明帝國”來說,這或許就是最好的結果吧?
因為十六年後,即西元1421年,當“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城舉行閱兵時,向趁機各國使者秀肌肉,而參加了“閱兵觀禮”的“帖木兒帝國”副使蓋蘇耶丁,在《回憶錄》裡坦言對明朝軍事實力的看法:“
我不得不承認,大帝(‘帖木兒’)死在東征路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使他保全了自己一生的英名。”
首先,“帖木兒帝國”的軍隊實力在當時世界範圍來看,確實非常強大。在“帖木兒”的統治下,中亞地區經濟繁榮,人口眾多,軍隊裝備精良,且戰鬥力極強。“帖木兒”曾親帥大軍多次征服了周邊國家和地區,包括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等地。因此,“帖木兒”東征明朝時,其軍隊具有很強的戰力和侵略性。
其次,“帖木兒”的外交手段也非常高明,因為他曾與明朝進行過多次外交談判,試圖透過和平手段來解決兩國間的矛盾,比如民族和宗教問題。但是,明朝方面並不願意與他合作,而是採取了強硬的態度。
因此,“帖木兒”不得不採取軍事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然而,帖木兒東征明朝也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首先,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在當時世界上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先進的科技水平。
其次,明朝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優越,北方有廣闊草原即眾多遊牧部落做屏障,西面是大漠、雪山和高原,東面是大海,擁有廣闊的領土和豐富資源。這使得“帖木兒大軍”在進攻明朝時面臨很大困難和挑戰。
此外,“帖木兒”東征明朝也面臨著內部的政治和軍事問題。在入侵明朝的過程中,其軍隊需要面對來自不同地區的反抗和抵抗。同時,他也需要處理好與其他中亞國家的關係,避免引發更大的衝突和戰爭。
綜上所述,“帖木兒”東征明朝雖有一定勝算,但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最終,“帖木兒”不僅沒成功征服明朝,而且還在戰爭中遭受了重大損失。這就好比古希臘亞歷山大原本也想東征中國,卻走到了印度。
西元1404年11月27日,已擊敗了金帳汗國、德里蘇丹國、埃及馬木魯克王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周邊強國並達到其征服巔峰的“帖木兒”,仍不滿足於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為他心中一直以來最宏大的理想就是重建“成吉思汗帝國”,因為“帖木兒”祖上是被“突厥化”的蒙古人,也就是歸一了伊斯蘭教的蒙古人。
而為了完成這個震驚世界的理想,“帖木兒”就必須得征服東方的中國明朝。為此,年過七旬的帖木兒親率一支80萬人的“大軍”(實際上只有20萬人馬),開啟了他進攻東方最偉大國家(中國明朝)的征途。
當“帖木兒”出動重兵嚮明朝大舉進軍時,剛剛在“靖難之役”的血雨腥風中慘勝的“永樂皇帝”朱棣才即位兩年,皇位都還沒坐穩,卻又要面對一個從遙遠的西方異域跳出來的更強大且更危險的“回教徒”挑戰者。
然而,就在“朝廷上下慌忙應對以求“亡羊補牢”之際,卻事事難料,也可以說是天佑大明,讓那窮兵黷武的“老匹夫”帖木兒喝酒醉死。如此,居然讓“永樂大帝”朱棣虛驚一場,細想過後不得不加強西北的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