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366章:掃蕩大漠草原之蒙古各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6章:掃蕩大漠草原之蒙古各部 (1 / 2)

上回講到崇禎帝朱由檢命令吏部先從官僚系統中篩選“技術人才”,接著又向天下百姓發出了“求賢令”。

而所謂的“求賢令”並非安邦治國的“棟樑之材”,反而是善於農、林、漁、牧、開礦、曬鹽、治病、救人等實用型人才,因為朱由檢現在不缺能為自己安邦定國的官僚和士大夫,反而缺改善民生的基層技術員。

這些人只要有一技之長,便會被當地官府衙門記錄在案,並透過“戶貼”、“黃冊”等手段進行另外編製成“技工”戶籍,而其原本的田畝、土地、山林等“使用權”則歸歸“官府”另行分配,並由“官府”給予相應補償。

於是,這些“技工”戶籍者不再像以前那般靠種地過活,而是像“國子監”的“貢生”們一樣,領著朝廷每月發放的“俸祿”來養家餬口。當然了,這些人的任務就是按照朝廷旨意,協助各地官府引導百姓生產經營。

同時,各地官府還要負責將百姓生產的產品進行統購統銷,除留足自產自銷外,剩下的無論是糧食、瓜菜、水果、家禽、蛋類、魚肉、乳品,還是蔗糖、茶葉、燈油、酒類、鹽巴、香料、布匹、服裝、鞋帽、碗碟筷子、鍋碗瓢盆、罈罈罐罐、桌椅板凳等全都推向市場銷售,將鄉縣州府省乃至全國連為一體。

崇禎帝之所以這麼著急,是因為自從獲得了“諾貝爾”的記憶與情感後,忽然發現異時空裡兩百年後的歐洲市場經濟極其發達,資本主義早已渡過了萌芽階段,已經從“商業資本”進化成了“工業資本”,或許在不久將來便要進入“金融資本”時代了,因為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一切生產資料和生產關係都將“貨幣化”。

所謂將一切生產資料和生產關係“貨幣化”,就是透過“金融手段”將“生產要素”進行“數字化”,美其名曰GNP(國民生產總值)或GDP(國內生產總值)。這時,社會上凡是能進行利益交換的東西全被貨幣化。

“做局者”們只要掌控了“貨幣發行權”,就能透過包括“高利貸”在內的“金融手段”來掌控世間的一切,包括操縱輿論,遙控政府,掌握軍隊,廢立國王,敗壞道德,踐踏法律,違法犯罪,發動戰爭,滅絕人性……

而自從朱由檢早聽了“娃她娘”的話,將全國賺錢行業全部壟斷進官府併到處設立“大明錢莊”和“四海典當”後,他便由衷地感覺到自己多麼慶幸,因為只要切底掌握天下金錢流通,就等於提前成為“金融霸主”!

更何況,朱由檢現在還掌控著大批次製造“火藥”和“炸藥”的核心技術,只要自己能收集到足夠多的油脂和金屬,那麼就能輕而易舉製造出無數槍炮和彈藥,對接下來掃蕩大漠草原的蒙古各部就易如反掌了,畢竟遊牧民族的騎射再厲害,也敵不過“火器”射擊,更不用說“魯班銃”那恐怖的殺傷力了。於是,北伐開始。

此時,已經早就過了“清明節”。待各地百姓陸續掃墓祭祖完事後,忽然接到各地“驛站”發出的官府文告,無非就是“皇帝老子”準備花重金招攬天下“術業有專攻”者,不限出生與職業,只看執行力與帶頭作用。

如此一來,天下百姓反應強烈,畢竟之前絕大多數還曾受過朝廷恩惠歷歷在目,況且那可是“真金白銀”啊!於是,凡覺得自己有一技之長者,皆踴躍報名參加比賽,但考場卻是各自謀生的行當與幹活場所,而且考核時間為期一年。在這一年當中,朝廷將會不定期派出“廠衛特務”進行暗中監控,以免有人作弊。

一年後,待特務們經過暗中觀察並對比地方官員們的實地考核,最終會有“欽差大臣”代表皇權蒞臨各州府縣衙門,並按照“戶貼”與“黃冊”標註出某家某戶某某某已經透過考核,可以憑藉“照身帖”與縣衙所開具之“證明”,到各地“大明錢莊”領取路費,前往省城集合,一同上京面聖,最終投身於“魯班門”下一展所長。

因明朝這邊自從新皇帝即位後就鬧出大動靜,並在數月前用武力一舉攻滅瞭如日中天的“後金”,順便掃蕩了整個遼東地區,讓原本已經歸降了“後金”(“滿清”)的不少蒙古部落變得迷茫,竟不知該何去何從?

“漠南蒙古”中的“科爾沁”部落最早倒向“後金”,儘管這其中是因為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父子倆使出各種手段甚至包括聯姻才搞定“科爾沁”部落,但自從雙方結成兒女親家後,便成了“天然同盟軍”,共同對抗南邊的明朝與西面的“察哈爾蒙古”即“蒙古大汗林丹汗”。在此之前,雙方還順便將親近明朝的兀良哈蒙古收拾了。

“兀良哈蒙古”即“朵顏三衛”。早在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遣大將藍玉率領大軍15萬出大寧司深入漠北,在“捕魚兒海”(貝加爾湖)附近擊潰了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率領的蒙古大軍。

元主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等百餘皇族被俘。同時,“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亦被俘虜,僅元主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逃脫。此戰過後,北元徹底失去對於東北大部分地區掌控。如此一來,處在東北地區的蒙古諸部在失去了“北元”這個“黃金家族”做後盾後,他們就只得歸順於大明朝。

在這些歸順的蒙古諸部中,就包括“遼王”、“惠寧王”和“朵顏元帥府”。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對黑龍江西部(今大興安嶺以東、松花江以西、西拉木倫河以北一帶)蒙古族的控制和管轄,遂就決定依靠“遼王”、“惠寧王”“和朵顏元帥府”的勢力,在這一地區設立了“兀良哈三衛”(“泰寧”、“福餘”、“朵顏”三衛)。

其中,“遼王”阿扎失裡為“泰寧衛指揮使”,“泰寧衛”在今屈裂兒河上游和朵顏山一帶;“惠寧王”海撒男答溪為“福餘衛指揮同知”,“福餘衛”在今洮兒河流域;“朵顏府元帥”脫魯忽察兒“為朵顏衛指揮同知”,“朵顏衛”在今嫩江和烏裕爾河流域。這就是“朵顏三衛”的由來,因其遊牧地區屬於“兀良哈”,又稱“兀良哈三衛”

明朝初年,明廷賦予“兀良哈三衛”的職責就是“各領其所部,以安畜牧”,皆隸屬於寧王“大寧都司”,為寧王朱權所掌,而當時,寧王“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當時,朱元璋就希望依靠著這“三衛”來對黑龍江西部的蒙古諸部進行直接統治。不過,在洪武年間,明廷並未能完全地控制住“兀良哈三衛”,因在“三衛”建立不久,其首領就再次背叛明朝,並重新投靠北元。

“兀良哈三衛”真正被明廷長時間掌控卻是在永樂年間的事情。事情還得從“皇太孫”朱允炆的“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說起。因原屬於“寧王”朱權的“兀良哈三衛”鐵騎在“靖難之役”中為“燕王”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朱棣便一改父親朱元璋“洪武朝”用武力來對待“兀良哈三衛”的方式,變為安撫。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