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崇禎帝在“官僚體系”內招攬“科技人才”時,發現“宋應星”的與眾不同,打算給予重點培養。
“宋應星”尤其是在《機械》篇中,詳細記述了包括立軸式風車、糖車、牛轉繩輪汲滷等常見農業機械工具,具有極高的科學使用價值。“宋應星”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
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中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冶煉金屬鋅的國家。
“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的化合物(爐甘石)來煉製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後,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宋應星”很注意從一般現象中發現本質,並在自然科學理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分別體現在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方面。在生物學方面,“宋應星”在他自己所寫的《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業生產的事。
他指出,當農民在培育水稻、大麥等新品種時,應當研究土壤、氣候、栽培方法等,會對作物品種的變化產生什麼影響?他還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透過人為的主動干預,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並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
“宋應星”的這種見解,把中國古代科學家關於“生態變異”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步,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生命運動以極其紛繁的形式呈現在人類面前,眾多物種是怎樣產生的,曾長期困繞著人們的思緒。“宋應星”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向科學邁出了一大步。
他在談到土坡、氣候、栽培方法對農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時說:“凡稻旬日失水,則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種,筱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異也。”
在述及蠶種的培育時,他指出:“若將白雄配黃雌,則其用變成揭繭。”他還說:“今寒家有將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種,一異也”。在這裡,“宋應星”提出了物種變異的重要科學思想。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宋應星”所記載的物種變異,有的起因於壞境的變化;有的起因於不同品種的雜交,涉及到了對物種變異的更深刻的理解。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宋應星”是當之無愧的“生物進化論”的先驅者之一。無怪乎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思想的集大成者達爾文,把《天工開物》中的有關論述作為他論證物種變異、進化的重要例證 。
在物理學方面,其新發現的佚著《論氣•氣聲》篇是論述聲學的傑出篇章。“宋應星”透過對各種聲音的具體分析,研究了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規律,並提出了“聲是氣傳播”的概念。
在化學方面,“宋應星”分析了金、銀、銅、錫、鉛和鋅等多種有色金屬的化學性質,比較它們的活潑程度,提出了利用它們之間的差異分離或檢驗有關金屬的方法。
在論及分離金、銀時,他指出:“凡足色金參和偽售者,唯銀可入,餘物無望焉。欲去銀存金,則將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塊以土泥裹塗,入堵渦中鵝砂熔化,其銀即吸入土內,讓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後入鉛少許,另入琳渦內,勾出土內銀,亦毫釐具在也。”這是用高溫加熱的物理方法分離合金成分並提純之。
在談到水銀和硫磺升煉硃砂(即硫化汞)時,“宋應星”指出:“每升水銀一斤,得朱十四兩,次朱三兩五錢”,這增多部分是“借硫質而生”。
對這些金屬和化合物進行分離和化合方法的分析,說“明宋應星”對大量的化學反應已十分關注,並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各種物質成份相互作用的關係,以及化學反應前後各種物質成份之間的關係,具有“質量守恆”的思想。“質量守恆”是指在任何孤立系統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物質總質量始終保持不變。
在“化學”這一學科的歷史發展中,人們對“質量守恆”的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最後才由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在研究燃燒過程中確立下來。但是,這已經是西元18世紀下半葉的事情了。
然而,“宋應星”最早在對金、銀進行分離的方法分析中,在硫化汞的製取過程中,早就窺測到了這種物質運動的深邃奧秘,雖認識程度不及後者能提出完整的“質量守恆定律”,但畢竟比後者早了一百多年!
“宋應星”對於那些鬼怪、迷信之說給予堅決駁斥, 主張對事物的考察要用“試見”和“試驗”的方法。
如他對麥子的開花就進行過仔細觀察,作出了“江南麥花夜發,江北麥花晝發’的科學結論。而對未經自己親自檢驗的事物和現象,“宋應星”往往持謹慎保留的態度。
值得稱道的是,“宋應星”在學術上對自己要求極嚴,有著高尚的科學美德。其在《天工開物》的初稿中,包含有“觀象”和“樂律”二卷,是作者“宋應星”專門論述天象觀測和音樂韻律的。
可是,在《天工開物》正式刊行時,作者卻將上述兩卷抽了出來。“宋應星”自認為這兩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臨梓刪去”了。這說明“宋應星”追求實際例證,也就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科學精神。
“宋應星”在闡明其“形氣”論、“二氣五行說”及萬物“生化之理”的自然觀時,已經把中國傳統“唯物主義哲學”關於物質的構成及其發展的學說推向一個新的境界,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使古代樸素的自然觀具有更多哲理性和自然科學內容。運用他的這些理論思想,就能夠比較容易的去解釋更加廣泛的自然現象了。
“宋應星”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觀點,是在與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唯心主義自然觀”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宋應星”為自己的著作冠以“天工開物”之名,就是這一思想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