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崇禎帝為了能儘快解決北方邊患,決定在先重開“西廠”和“內行廠”,並壟斷全國“金融機構”。
在這一時空,崇禎帝朱由檢儘管已成了“修真者”,本應該修仙問道,長生不老,對凡塵俗世少些執著才對,但作為朱家子孫兼一國之君,卻時刻擔憂著百姓生死與國家存亡,於是很重視老祖宗的“發家史”。
眾所周知,洪武帝朱元璋乃明朝開國之君,與崇禎帝朱由校這個明朝亡國之君雖然都想透過勵精圖治來治理好天下百姓,但時名不同,結局不同。不過,自從朱由檢被“逆天改命”後,倒想學老祖宗朱八八。
有人說朱元璋的小名叫“朱八八”,也有人說朱元璋生於農曆八月八日,故又名“朱重八”,但實際上“重”只是“家族排輩”,而“朱重八”並非生於陰曆八月八,而是生於元文宗天曆元年(西元1328年農曆九月十八。
這一年他的父親朱五四四十八歲,母親陳氏四十三歲,父母倆的年歲相加為九十一歲,並非八十八!
不過,因為在元朝時期,沒有官職在身的普通百姓,尤其是社會等級低下且沒有什麼文化的“漢人”和“南人”百姓多是按照市井禮俗起名,多用自己的生日、父母年歲、生日疊加或家族排行來取一“俚俗”之名。
《蔡氏家譜》上說:“元朝有制度,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只能以兄弟間的排行和自己出生時父母的歲數相加為名”。是故,明初功臣“開平王”常遇春的曾祖名為“四三”,祖父名“重五”,父親名“六六”;“東甌王”湯和的曾祖名叫“五一”,祖父名“六一”,父親名“七一”,都是以數字為名。故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如果朱元璋的名字是以父母的年歲相加,那麼,他的名字就應該叫“九一”,若以父母年齡相加或出生的日期命名,即按出生的日期命名,那也得叫“一八”,而非“八八”或“重八”!這說明朱元璋的名字很傳統。
實際上,“朱重八”這個名字中的“重”是家族“字輩”,因為他有四個堂兄分別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三個胞兄分別叫“重四”、“重六”、“重七”,而他的年紀最小,所以就叫“重八”,即全名叫“朱重八”。
《明朝小史》中的“太祖自敘朱氏世德之碑”有記:“先伯娶劉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於)盱眙,重五公生(於)鍾離。
先考君娶徐氏,泗州人,長重四公生(於)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生(於)五河,某其季也,生遷鍾離後戊辰年。先伯考有孫六人,兵興以來,相繼浸沒。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為大都督。重六、重七俱絕嗣。”這說明朱元璋的家庭出生確實極其低微,在中國歷史上所有開國之君裡,算是真正的“草根”。
朱重八從乞丐混到和尚,再從和尚混成乞丐,但最終透過參加農民起義而成功逆襲成為開國君主,並且還能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他那一套嚴厲打擊土豪劣紳的“嚴刑峻法”並嚴懲貪官汙吏,是因為他有大智慧。
朱重八的這種“大智慧”叫做“政治家”,遠超他“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他的“政治智慧”是解決了中國幾千年來“皇權不下鄉”的政治難題,因為她重新設計了一套能成功越過官僚階級並有中央直接掌控各個地方人口、耕地、牲畜、財產等重要治理資料的政治制度。需要做到這一切,可不是普通帝王所能。
但想要改變幾千年來“皇權不下鄉”的難題,不僅需要有專門的“技術團隊”,而且還需要時間來磨。於是,從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開始,朱重八就撥款設立“國子監”,開始大力培養清貧家子弟為“貢生”。
“國子監”存在的價值,就是建立了一個只聽命於皇帝本人的政治勢力,並且這個“國子監”在設立之初就定位於服務社會底層百姓,也就是學成後被派到縣鄉以下里、甲等村級單位宣傳《大誥》以弘揚“法治”。
這幾乎算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唯一能與之相比的恐怕就是戰國時期的所謂“商鞅變法”了。根據歷朝歷代的教訓,皇權想要下鄉,首先就會遭到朝中大臣和各地鄉紳富豪、地主權貴和地方官僚的反對,因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若沒有利益糾葛,誰會心甘情願替你辦事?故曰“山高皇帝遠”。
不過,朱重八將自己曾經當和尚和叫花子的“韌性”展現出來,用了一個“磨”字訣,憑藉自己親手培養的眾多“貢生”以宣傳普法方式成功實現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並將全國“戶貼”彙集完成,親手交給朱元璋。
“戶貼”就相當於後世的“戶籍登記”,是摸清整個王朝人口記錄的準確資料。儘管在此過程中,有不少地方勢力本著“強龍不壓地頭蛇”的歷史傳統驅逐“貢生”進駐鄉村並妨礙朱元璋進行“人口普查”,但並不妨礙朱元璋以“刁民造反”為藉口,調動軍隊(錦衣衛)對其進行血腥鎮壓,因此才讓各地大小地主、官僚恐懼。
因此,在“特務機關”監督下,這“戶貼”制度被嚴格落實並立即執行,甚至能精確到採集資料的第一手經辦人的姓名、籍貫、生日、家庭狀況等資訊,堪比後世的“全國人口大普查資料”,真實性與有效性很高。
等這“戶貼”制度在全國各地實行得差不多時,朱元璋看著來自全國“戶籍匯總”,心中有數後顯得異常開心,便開始決定下一步行動,便是建立“黃冊”。而“黃冊”的基本單元是“圖”,老朱規定一百戶人為“一圖”。
“一圖”之內的“十戶人家”編為“一甲”,從中選出一戶來成為“甲首”。“一百戶”就有十個“甲首”,再派一個“里長”負責管理這十個“甲”,直接向縣衙門彙報情況。因此,這種按“圖”劃分的管理制度就叫“裡甲制度”。
為了將這個“裡甲制度”完整地嚴格執行下去,朱元璋依舊採取了一個“磨”字訣,打算利用時間換空間,並首先在浙江湖州地區實行,然後又在東南各省推行,待東南各省基本普及後,又強制在全國各省推行。
“裡甲制度”的毒辣之處在於,一來它越過了“封建官僚”階層,使用“技術官員”比如“貢生”、“舉人”等直接在鄉村基層以普及法治來管理老百姓,讓底層百姓獲得了“民告官”的權力,並使得皇權延伸到了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