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創立於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是明朝特有的軍政情報蒐集機構,主要職能為“侍衛儀仗”和“巡查緝捕”,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正三品),多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
“錦衣衛”可以逮捕任何有嫌疑的物件,並在詔獄中對其進行不公開的審訊,“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均無權過問。“東廠”則創立於明成祖朱棣執政時期,因為當時的朱棣覺得,和身處宮外的“錦衣衛”相比,自己身邊的太監更為可靠,而且太監都在皇宮之中,聯絡起來也比“錦衣衛”更加方便靈活。
於是,在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十二月,朱棣設定了一個被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特務機構”,由自己的心腹太監擔任東廠首領,即“提督東廠太監”。廠內人員則尊稱其為“督主”或“廠公”。
“東廠”的職能是監視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故“東廠”的偵緝範圍很廣,從朝廷會審大案,到朝廷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
儘管“東廠”和“錦衣衛”屬於“並行機構”,不存在上下級的關係。但因“東廠”離皇權更近,其權威要高於“錦衣衛”。尤其到了明朝中後期,提督東廠太監個個權傾朝野,比如著名的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曹化淳。所以,“錦衣衛”在無形中就矮了“東廠”一截,甚至還有“錦衣衛指揮使”主動拜東廠“廠公”為乾爹。
明憲宗成化十二年(西元1476年),有個叫“李子龍”的“妖道”在京城裡裝神弄鬼,後來又跟太監們勾結在一起,堂而皇之地在深宮大內逛了一圈,結果把成化皇帝嚇個不輕,覺得“錦衣衛”和“東廠”靠不住了。
成化皇帝疑心很重,為加強特務統治,便交給自己的“御馬司太監”汪直一個任務。於是,在成化十三年(西元1477年),在紫禁城西邊的“靈濟宮”附近設立了一個被叫“西緝事廠”(簡稱“西廠”)的特務機構。
“西廠”的職能是偵查臣、民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成立後不久,在成化皇帝大力支援下,僅幾個月內就在權勢上超過了其老前輩“東廠”,並且行事作風日益驕橫,甚至滲透到軍隊中。
當時,“西廠”有名言:“你東廠破不了的案,我西廠來破;你東廠不敢殺的人,我西廠來殺;你東廠不敢管的事,我西廠來管。一句話,你東廠管得了的事,我西廠能管;你東廠管不了的事,我西廠更要管!先斬後奏,皇權特許!”後來,在群臣強烈反對下,“西廠”被迫撤銷。正德元年(西元1506年)西廠復開。
五年後,“提督西廠太監”劉瑾倒臺,“西廠”再度被撤銷。在異時空,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西廠”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劉瑾。但在這一時空,“西廠提督”則由王承恩擔任,成員皆“修真者”。
除了“錦衣衛”、“東廠”、“西廠”外,明朝還存在過一個叫“內行廠”的特務機構,是由太監劉瑾設立的。
在異時空,“內行廠”除了監察臣、民外,就連“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也在其“監察”之例,而且其權勢居於東、西二廠之上。不過,在劉瑾倒臺後,“內行廠”和“西廠”同時被撤銷,前後一共只存在了“五年”。
儘管明朝的這幾大特務機構有效的維護和捍衛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但同時也因為這些特務機構的許可權過大,經常濫用私刑,製造了無數冤假錯案,導致了它們在明朝社會上的評價非常差,但凡事也有例外。
崇禎帝朱由檢這次在全國各地大力開設“大明錢莊”的“四海典當”的同時,也再次恢復了“內行廠”來管理全國金融系統並監督各地財政稅收,而且負責人即“廠公”依舊是大內總管王承恩,其目的就是“便宜行事”。
王承恩自從被催家三姐妹和朱由校在初次見面時用“法術”強行改造過身體之後,忽然發現自己曾經敬畏不已的各路“權監”和“權臣”在“修真者”面前不值一提,因此在盡心盡職做好本職工作之際,也練武強身。
王公公之所以如此執著,是因為崇禎帝曾答應他,若能將天下財貨盡收歸於大明朝廷,則可考慮傳授他一套“修真法門”,但前提是不能使用“高利貸”來盤剝百姓和商賈,只能透過發展外貿和對外戰爭來實現。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贊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