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異時空的明朝大軍憑藉強大勢力一舉攻滅“後金”政權,並掃蕩整個遼地,重設“奴兒干都司”。
在異時空,後人如果看到了明朝的疆域地圖,就會發現其東北方向顯得相當突兀,因為這裡不僅面積很龐大,而且只寫著五個漢字——“奴兒干都司”就完事了。殊不知,這是明王朝在此處的最高統治機構。
“奴兒干”這個名稱一聽就知道不是漢語,其實這是“女真語”也就是所謂的“滿洲話”,意思是“山水畫”。
奇怪的是地圖上沒畫“奴兒干都司”的上界,並顯示出“上不封頂”的怪狀,那這到底又是個什麼情況呢?
其實,這還要從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說起。眾所周知,現在的遼東以北中國東北地區(加上俄羅斯遠東大片土地,在古代中原王朝的傳統勢力範圍。但歷朝歷代基本沒有大力經營,最多就是羈縻一下而已。
由於這裡氣候寒冷,以當時的生產條件開發起來頗為困難,所以這個地方生活著的都是些漁獵民族,但有時候這些“漁獵”或“遊牧”民族也時來運轉,比如女真人就在12世紀滅亡北宋,進入中原並建立金朝。
而到了後來,蒙古人實力空前強大,掃滅周邊各族政權後建立了“元朝”,並在東北這一帶設定了“遼陽行省”,一直延續到到數十百年後的明朝建立時,“北元”或“殘元”的不少軍事力量依舊長期駐紮在“遼地”。
不過,當時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朝建立時,東北地區還殘留有大量的蒙古勢力,這是明朝所決不允許的,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北伐,比如洪武二十年(西元1307年,明軍憑武力迫使“元朝太尉”、“開元王”納哈出主動投降。當時,此人事實上已成為控制遼東的軍閥,擁兵20萬,實力很強大,明朝勢力滲透入東北。
明太祖朱元璋派大軍北伐後,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先前依附元朝的部落首領多主動歸降於明朝,並請求參照元朝的“徵東元帥府”(即“徵東招討司”,元朝控制這裡的軍事機構,隸屬遼陽行省舊制進行冊封。
儘管明朝皇帝朱乞丐對此樂見其成,但官僚階層對東北地區普遍不熟悉。因此,到了明成祖永樂朝,蒙古在東北的勢力基本被清除。永樂七年(西元1409年,朱棣在女真人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中國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是繼“遼東都司後”,明朝在東北設立的另一機構,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開始行政管轄權。
那這“奴兒干都司”是個什麼性質的官方機構呢?先來簡單說下明朝的行政區劃。明朝的核心疆域是傳統意義的“漢地”。遷都北京後,明朝在漢地設立了十三個布政使司和兩個首都直轄區,俗稱“兩京十三省”。
“兩京”即“南京”、“北京”;“十三省”即“山東”(治所在濟南)、“山西”(治所在太原)、“河南”(治所在開封)、“陝西”(治所在西安)、“四川”(治所在成都)、“江西”(治所在南昌)、“湖廣”(治所在武昌)
“浙江”(治所在杭州)、“福建”(治所在福州)、“廣東”(治所在廣州)、“廣西”(治所在桂林)、“雲南”(治所在昆明)、“貴州”(治所在貴陽)。此外,當時的“遼東”則隸屬於“山東”,“昆明”則稱作“雲南”。
但是,對於一些周邊部族生活的地區,明朝沒有在這裡大規模開疆拓土和駐紮軍隊,但明朝迫切希望恢復元朝時被嚴重破壞的“宗藩體制”,讓周邊的各族認自己當“老大”,對於東北地區來說,自然也是如此。
因此,在這個時候,明朝就出現了一些“羈縻性質”的統治機構,主要就是“都司”、“衛所”。比如,明朝對邊疆羈縻統治的都司主要是三個:“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和“奴兒干都司”,管理藏區、青海和東北。
對西域(新疆)地區統治,明朝在“永樂年間”主要依靠設立“關西七衛”來象徵性地駐紮少量軍隊,以維護陸上“絲綢之路”暢通,但因中亞各族群之間彼此攻伐,且吐魯番也不甘心臣服,明朝最後才退守“哈密”。
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明朝國力衰退嚴重,同時還要應對來自北方蒙古各部、東北“後金”的軍事壓力和海上“倭寇”、“海盜”等威脅,根本無暇顧及西域,因此才被“吐魯番汗國”攻佔“哈密衛”,退守“嘉峪關”。
“都司”下面管理的是“羈縻衛所”。“都司”、“衛所”的統治規則通常是由明朝皇帝冊封或任命當地某部族首長為“部族長官”,例如“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都指揮使”、“鎮撫等官”等,賜給“敕書”、“印記”,管理當地事務。這些部落長官名義上屬於明朝官吏,實際除表示臣服,偶爾納貢,基本照舊。
這有些類似於明朝在南洋設立的“舊港宣慰司”及其地方最高行政長官“舊港宣慰使”,具有“世襲”特點。
因此,東北地區自然也出現了大量的“衛所”。根據歷史記載,明朝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明朝派行人邢樞等往諭“奴兒干”,招撫諸部。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置奴兒干”等衛,後相繼建“衛所”達130餘個。
這麼多衛所,需要統轄管理,於是就有了“衛所”以上離中央官僚體系更進一步的羈縻建制——“都司”。
到了永樂七年(西元1409年四月,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蒙古後裔)入朝朝貢時,向“明太宗”成祖皇帝朱棣表示“奴兒干”地方雖已經建立了“奴兒干衛”,但那裡地處衝要,應仿效元朝的做法,建立“元帥府”。
於是,明成祖朱棣接受了對方的建議,並決定“設定奴兒干都司”,以統轄各“衛所”,便以“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等為“都指揮僉事”。就這樣,明朝在東北地區終於建立起“軍區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