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異時空的崇禎帝給明朝遼東守軍送來過冬給養和千名美女,詔令兩年內平遼,後攻打蒙古。
“哈哈,諸位稍安勿!”袁崇煥端坐帥帳主位,環顧左右道:“本院說一不二,先來分配工作,這關係著在座諸位能否於年後立功。滿桂、趙率教、祖大壽、何可剛聽令,各率本部人馬作為先鋒隨時進攻後金。”
“屬下遵命!”這四人乃袁崇煥手下最善於野戰的猛將,因在明朝駐守遼東的軍隊中,以“關寧鐵騎”為主的最精銳的三萬騎兵就掌握在這幾名將領手中。剩餘的所謂“騎兵”只不過是騎著騾子的步兵,不能野戰。
所謂“不能野戰”,並不是說這些騎著騾子或關內老弱瘦馬計程車兵不能在野外與後金的八旗軍正面較勁,而是一旦發生正面的騎兵對戰,基本上就是送人頭,因為明朝內地農戶們餵養的“戰馬”品質太差了!
因此,這些“騎馬的步兵”們若在野外遇到遊牧騎兵,通常會下馬結陣而戰,先用火器遠射,再用弓箭近射,最後用長刀、大斧、長矛、盾牌組陣硬撼敵騎衝鋒,偶爾還能給敵人造成重大傷亡並迫使其撤退。
好在朝廷這次送來的軍需物資中有數千匹上好戰馬,想必是花了不少錢才從西域番邦或西北蒙古部落中處買來的救急物品。當然了,袁崇煥也猜到了皇帝老子可能打算年後派遣“新軍”來遼東戰場展現實力。
而朝廷此次所訓練的“新軍”,卻是以“神機營”為藍本,並參照西洋各國陸軍中的近代步兵之後打造而成。也就是說,以“銃炮”為主要殺傷性武器,同時由弓箭手、長矛手、刀盾手和火銃手組成“巷戰四人組”。
如果是在野外與遊牧民族騎兵對打,則採用線膛炮遠射、迫擊炮近轟、火銃手三段重複射擊為主要戰術手段殺傷敵人,同時還讓弓箭手、長矛手、刀盾手立在軍陣左右與後方,防止敵人騎兵突然繞道偷襲。
當然了,此時的火銃手不僅使用六尺長槍,而且火槍前端還安裝了開有血槽的“三菱刺”,也是為了預防萬一發生“白刃戰”時,可以當作“短矛”使用,與弓箭手、長矛手、刀盾手組成“巷戰四人組”之最小軍陣。
不過,火銃兵與火炮兵的彈藥供給充足,通常情況下是不用擔心彈藥不夠用的,除非在大草原上打野戰,比如將來征伐北方草原上時,與蒙古騎兵交戰則必須依賴充足彈藥才行,否則便難逃“送人頭”厄運。
然而,崇禎帝並非信不過邊軍,而是因為“新軍”都是“步兵”,即便平時行軍打仗以普通馬匹代步,在機動效能上也遠不及邊軍中的精銳騎兵。因此,騎兵依舊是明朝能否徹底掃蕩遼東的重要支柱,需得加強。
眾所周知,在東方古國曆史上有許多著名的軍團,但若說到明朝,則“關寧騎兵”、“天雄兵”以及“秦兵”都被稱為是明朝末年戰鬥力最強大的三支精銳部隊,並且各支部隊的領導者也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將。
比如,“關寧騎兵”就是由明末著名愛國將領袁崇煥在原來邊軍“散騎”的基礎上,抽調人馬所編製成的一支王牌騎兵部隊,直到袁崇煥被誤殺處死後才走向解體,因為這支部隊一旦失去了主心骨就會戰力大減!
“關寧騎兵”也就是俗稱的“關寧鐵騎”,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初期著名的三大精銳部隊之一,主要是由遼東本地人所組成的一支擁有強悍戰鬥力的“重騎兵”。由於士兵們大多都是和後金以及滿清八旗有血海深仇之人。因此,每到出戰之時,將士們都是戰死不退的狀態,戰力極強,故成為了明朝後期不可多得的精兵。
“關寧騎兵”人數不到三萬,但都配備了火銃、重甲以及雙馬,因此,在機動性和衝擊力方面都非常強大。並且,關寧騎兵師承遼東鐵騎軍,對於火器和冷兵器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優勢,衝鋒陷陣時如虎添翼。
“關寧騎兵”在疆場幾十年間,不僅斬殺過蒙古名王、打敗過“八旗軍”,而且還刺殺過多爾袞和李自成,戰績赫赫。然後,“關寧騎兵”畢竟是由明朝著名將領袁崇煥從各支邊軍隊伍中抽調出來所重新編製成的。
袁崇煥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多次參與抗擊後金入侵的戰爭,比如著名的“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因此袁崇煥可以說是戰績赫赫。並且其在經營遼東的時候,發現遼東人生性強悍又善於騎馬射箭。
於是,“袁督師”便在遼東挑選身體強壯的人來組成部隊,後來由“寧遠大捷”的勝利使得明軍計程車氣得到回升。故為了明軍能和金軍騎兵作對抗,袁崇煥精心訓練了這支戰鬥力強大的騎兵部隊,即“關寧騎兵”。
“關寧騎兵”最大的優勢便是在“戰術”上,無論攻守都有合適的方法,並且袁崇煥對歐洲火器也有一定研究,再加上高宗成祖皇帝當年建立“神機營”時所使用過的對付蒙古騎兵的方法,故對防禦方面更有優勢。
雖然關寧騎兵的戰績赫赫,但在歷史的記卻載不多,直到後來被列入中國史上十大軍團才被更多人熟知。明朝天啟年間,面對後金對關外明軍的進攻,袁崇煥決定組建一支兇猛彪悍的騎兵部隊來制衡敵人。
祖大壽、吳三桂為了報答袁崇煥的知遇之恩,不但盡心盡力地訓練部隊,而且,還向袁崇煥建議,重新啟用當年鎮守遼東時,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部隊所用過的“三眼銃”。如此一來,“關寧鐵騎”戰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