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吳三桂都不是省油的燈,因為當時這些“準軍閥”力量就重起朱元璋、朱棣於地下也未必能一下子就解決的,而李自成的軍隊當時正忙於搶錢搶糧搶女人,逼得吳三桂為了自保並得到陳圓圓而主動開關。
不過當時崇禎畢竟歲數也不大,歷史沒給他那個選擇。想想唐朝的安史之亂,唐玄宗必須被換掉,朝廷才能凝聚民心和軍心去平叛。而崇禎也絕不會捂著內帑不出,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國家一步步淪陷而亡。
對於當時攻克北城的李自成來說,他很不得人心,因為天下未安定就早早宣佈要當皇帝,且其部下也對吳三桂的女人陳圓圓進行搶佔,讓率軍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惱羞成怒,這才開啟城關,放清軍入關。
這就導致了幾十萬農民軍被幾萬清軍和山海關守軍殺個措手不及,一路大敗而逃,加速了李自成的失敗。至於後來李自成戰敗後死於湖北,那又是另一回事了,畢竟志在鯨吞天下的“滿清王朝”不會容忍他。
李自成當初的戰術機動靈活,四處遊擊,最後越做越大並聚眾百萬且成了氣候,乘勢一路闖進了北京城。按理說他很容易同知識分子、地主階級達成共識,但他沒這麼做,反而把自己推向他們的對立面。因為在北京的四十二天裡,李自成和他的大順政權掠奪財富,強搶民女,弄得北京城人心惶惶,謠言四起。
不久之後,多爾袞率領滿清“八旗”二十萬大軍與吳三桂的十萬守軍聯合對李自成的五十萬農民軍展開猛攻,憑藉騎兵打步兵的優勢,殺得李自成的農民軍兵敗如山倒,短時間內損失過半,只能向西潰逃了。
後來,多爾袞率領“清軍”主力一路窮追猛打併圍殲李自成農民軍,而副將多鐸則率領“清軍”南下進攻明朝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先後攻克揚州、嘉定等地,並對負隅頑抗者進行“揚州十日屠城”、“嘉定三日屠城”。
待攻克南京後,這支曾以兩萬滿洲勇士攻克十五萬蒙古鐵騎的大軍也獲得了合法搶劫和俘掠的權利。
多鐸著實了得,搶奪金錢、財寶無數,並且慘死在清軍殘害下的民女就多達兩萬餘,因為了鼓舞士氣強姦已經合法化。明朝百姓們這時候卻對李自成恨之入骨,因為沒有他逼死崇禎帝並迫使吳三桂開關迎敵,就不會有如此人間煉獄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可是,李自成自身難保,誰還有空管你明朝百姓的死活?
因此,從當時的亂象來看,表面上沒錢的大明王朝實際上基尼係數已經達到了一個極其可怕的程度。
雖然崇禎自己還被矇在鼓裡,但個別將領已經洞悉到了這一內在邏輯,而孫傳庭最早在關中就開始運營起了自己的一套“規則”。他知道,如果再向底層民眾加稅,最後局面將會徹底崩壞,局面將不可收拾!
於是,他將軍餉伸向了關中富戶,透過對於富戶的徵繳籌集了自己秦軍的餉銀。而且,像孫傳庭這樣發現問題的人很多,但裝睡的同樣更多,畢竟接著朝廷的名義壓榨百姓冰肆意斂財,是每一個貪官汙吏的最愛,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在共同利益的大網之下,孫傳庭這樣的將領註定要成為王朝背影的獨行俠。
崇禎皇帝為何急於求成,因為沒錢,為何沒錢,因為貧富分化嚴重,一張維護自己利益集團的大網早已將整個王朝窒息,至於是誰家的天下,並不是他們關注的,但一旦平衡的格局被打破,整個王朝必然迎來改朝換代。清末和明末在某種程度上很像,都是內憂外患,但為什麼滿清最後扛過去了,大明卻倒下?
順治初年,國家財政再次回到了三千萬兩大關,康熙皇帝“攤丁入畝”之後,人口和財政都引來了大發展,乾隆三十年左右,財經收入達到農業稅為主的封建王朝的頂峰5000萬兩,此後伴隨著人口紅利釋放的邊際效應遞減,一直到道光五口通商,整個王朝的財政收入又跌落到了四千萬兩左右。
不過,這時候的人口可比崇禎朝多了兩三億之多,這種人口暴漲和財政收入緩慢下降的局面就直接導致了太平天國的起義。在沒財政支援的情況下,曾國藩和他的幕僚們開創性地設立了厘金,就是養路費。
為什麼曾國藩一定要佔據水路,順江而下步步為營,關鍵在於有了交通,才有厘金,他才有錢養湘軍。這一創舉被大清朝運用到了財政體系中,到了宣統三年清帝遜位時,清朝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三億兩,增收的部分,除了通商後增加的商業稅和海關關稅之外,大頭就是厘金的收入。
那麼問題又來了,財政收入如此之高的滿清為什麼最後覆亡得更加無聲無息呢?導火線保路運動的爆發就是厘金收入的高配版,當平衡的局面被最終打破之時,也是這個王朝走向終點的時候。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贊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