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通事”在明、清兩朝對外貿易中佔據極其重要的一環,但決定國家外貿政策的仍然是實力!
西元17世紀初,葡萄牙人在遠東的商業霸權已開始衰落,因為他們的商船在遠東屢次遭到荷蘭艦隊的劫掠。同時,葡萄牙人也想聯合英國人的力量來牽制荷蘭人,好繼續保持自己在對華貿易中的領先地位。
但是,英國人不傻,不甘心被別人拿來當槍使,於是決定另闢蹊徑,開啟局面,甚至企圖藉助於長期壟斷對華貿易的葡萄牙人來打入中國市場。這就是西方列強之間的一切合作與否都必須基於利益分配上。
西元163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同佔據了印度果阿的葡萄牙總督達成協議,並同意讓英商自由出入澳門與中國明朝從事貿易。同年的12月12日,英王查理一世頒佈訓令,任命威德爾上尉為指揮官,率領6艘船艦前來中國。威德爾船隊於西元1636年4月14日從倫敦啟航,6月27日就到達了澳門以南的十字門外停泊。
由於英國商船突然到來使得葡萄牙人感到很為難,因為他們擔心英國人會趁著自己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一時腦熱就把“老歐洲人”的臭毛病展露無遺,甚至蠻狠地在中國海域炫耀武力,讓中國人覺得反感。
於是,葡萄牙人趁機在明朝官員面前極力底毀英國人,說英國人就是“紅毛鬼”或“紅毛夷”(荷蘭人),企圖前來搗亂,應予以驅逐。同時,葡人又從澳門派出巡邏艇在英船附近巡弋,並阻止英國人進行貿易。
威德爾見到在澳門貿易已無希望,便於7月底啟碇前往廣州。同年8月8日,英船到達虎門外的亞娘鞋(A
u
ghai停泊,被發現後,引起明朝水師的虎門炮臺守軍鳴炮示警,要求英國商船立刻離開廣州海域。
可是,威德爾蓄意挑起事端,並下令扯下聖佐治貿易旗,升起英國國王的軍旗,並擺出一副準備戰鬥的架勢,隨即指揮船隊炮轟虎門炮臺。攻上炮臺後,英軍扯下中國軍旗,掛上英王旗幟,並拆下了35門大炮,作為戰利品搬到船上。英船繼續深入廣州內河,這種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激起明朝廣州當局憤怒。
同年9月10日,廣東海防當局派出3艘戰船衝向英國船隊,發射火炮和火箭,迫使英船倉皇溜走。但威德爾對侵犯珠江內河航道不僅毫無自責之意,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地濫施暴虐,以為自己實力已天下無敵。
到了九月19日,在虎門地區縱火燒燬了三艘中國帆船後,英國人焚燬了一個市鎮,並搶奪了30頭豬。
到了9月21日,英國人又攻佔並炸燬了虎門“亞娘鞋炮臺”,並焚燬了大帆船一艘。當威爾德在虎門犯下了如此罪行後,覺得不好同中國方面打交道了,便將船隊駛向澳門,請求葡人出面,替自己與明朝轉圜。
11月22日,英商在廣州答應了中國的要求,願賠償白銀2800兩,畢竟這也是葡萄牙人盡力從中斡旋的結果。30日,威德爾向中國官員提交了一份保證書,對虎門事件表示歉意,並保證完成貿易後即行離去。
據此,明朝廣州官員決定對其不予追究,並責令其貿易結束後儘快離開中國境內海域。12月29日,威德爾船隊離開澳門並啟程回國。就這樣,中英之間充滿火藥味的第一次交往就此結束了,讓人哭笑不得。
面對人數眾多的明軍,僅少數侵略軍、武器也並非特別先進的情況下,英國殖民者是根本不可能打得過明朝水師的,更何況在葡萄牙帝國實力最強大時,也得透過“賄賂”的方式,才能在明國有了一席之地。
因此,好不容易得到了“澳門”這個落腳點的葡萄牙帝國是絕對不願意看到如日中天的英國人成功將生意做到中國家門口的,畢竟這嚴重威脅到自己與中國之間的經貿關係,搞不好還會受託累而失去“澳門”。
大明朝擁有對澳門的主權,並透過和葡萄牙的經貿交流,在稅收方面、武器引進方面都有著優勢和不少好處,故懶得理會其它歐洲列強。特別是嘉靖當時倚重汪竑,開展的“仿製佛朗機銃炮運動”非常成功。
汪竑仿造佛朗機銃炮後,立刻受到嘉靖皇帝青睞,迅速提拔他為“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從而成為大明歷史上唯一一位一肩擔兩職的大臣。要知道,“禮部尚書”乃是六部之首,而“兵部尚書”可是政權的刀啊!
同時擁有這兩個職位的人,其地位雖無“首輔”重要,但實際權力也並不比“首輔”差多少了。而汪竑也大刀闊斧地、不怕得罪人地推行仿造佛郎機銃炮的運動,使佛朗機銃炮從東南沿海到九邊重鎮、從北部長城一線到南部天涯海角,在整個大明朝開始遍地開花。這讓明朝的軍事實力驟然增強,並化解了不少危機。
各種佛郎機銃炮的變形武器層出不窮,後來在俞大猷、戚繼光等人推廣下,各種陣法也是層出不窮。
靠著大規模仿製的“弗朗機”,大明在抗倭、對蒙作戰中取得了不少勝利,讓明朝君臣迷信武器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