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明朝雖與葡萄牙合作愉快,但未能克服自己政治體制僵化,最終因“信仰坍塌”而走向衰亡。
其實,中、英兩國之間的貿易逆差由來已久,因為中國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以豐富的物產享譽全球。
由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發展對外貿易不過是錦上添花,而輸出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卻一直受到西方人熱捧。而同時期的歐洲能夠與中國進行等價交換的除了白銀便無他物。
白銀在兩千年期的秦漢時期就已透過近距離的海路貿易湧入了中國市場,尤其是“張騫通西域”後,大量的“羅馬金幣”和“波斯銀幣”隨著“絲綢之路”而湧入中國,在大額交易上逐漸取代了“銅錢”這種本土貨幣。
然而,隨著兩千年來的社會發展,即便中國本土也零零星星有金礦、銀礦生產出少量的黃金和白銀,但無法滿足國內歷朝歷代的商品經濟發展,尤其是唐朝以後,中國社會對白銀的需求量猛增,於是開戰。
由於隋、唐朝兩朝乃“關隴集團”所建立,並長期定都於長安,因此沿襲了秦漢時期的勇武以及對黃金、和田玉和寶石的渴望,於是大力征伐北方的突厥和中亞諸藩,目的是保護商路並獲得財富穩定統治。
畢竟任何朝代的統治階級想要維護政權穩固,都少不了組建精銳軍隊和封賞有功之臣,若只靠收取天下百姓的“人頭稅”則遠遠不夠,而當時的海上貿易仍不夠發達,那就只好透過發動陸地戰爭來掠奪財富。
隨著唐末、五代、遼、宋、夏、金、元各朝代歷史演進,無休止的陸地戰爭已把漢唐兩朝經營起來的“絲綢之路”打亂,再加上中亞和西亞先後崛起了一大堆遊牧民族國家彼此攻伐,導致只能發展海上貿易。
於是,大航海時代來臨,先有中國明朝的“鄭和下西洋”,後有歐洲各國探索新航路,為的就是搞錢!
其中,歐洲國家對華貿易的興起,是隨著“歐洲文藝復興”之後,以資產階級為主的“新群體”登上了歐洲歷史舞臺開始的,因為資本害怕風險,只對獲利感興趣,而思想解放便是貿易的興盛與對於世界的探索。
大航海時期,歐洲人運用先進的航海技術與大無畏的冒險精神,將其艦隊的軌跡畫滿了全球。他們從葡萄牙的里斯本啟航,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非洲的好望角之後,恰巧接上了“鄭和下西洋”的航線。
葡萄牙人最先經過馬六甲海峽,比其他歐洲人早一步從海路來到中國。這條歐洲人最早發現的航線在當時承載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貿易運輸的重要職責,讓中國的商品源源不斷的輸入歐洲並換回白銀。
這條航線的興起,讓歐洲國家擺脫了原海上貿易路線只能到地中海東岸,且還必須經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地,並在支付了高昂的稅費後,才能繼續往東走陸路來中國,期間還得面對被搶劫隨時的窘境。
那些擁有著先進航海技術,能夠從中國源源不斷的將優質貨物運往歐洲的國家,無一例外全都成為當時歐洲的富庶之邦,比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儘管後面三家與中國關係不好,但不妨礙掃貨。
所以,當時的歐洲諸國均以能夠與中國通商作為國力強盛的象徵。作為大航海時代遠洋冒險的先驅,葡萄牙與西班牙在整個大航海時代,幾乎壟斷了這顆航線的全部貿易份額,因為此航線不用跨洋最安全。
為了能夠與中國建立通商關係,歐洲諸國與葡萄牙、西班牙之間發生過多次的海上戰爭。但是,結局無一例外,均是以歐洲諸國的戰敗而告終。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了西元17世紀的上半葉,西班牙與葡萄牙因為深陷大陸戰爭國而力大衰。其餘歐洲國家則趁勢而起,瓜分了西班牙與葡萄牙在海上貿易的份額。
從大西洋到印度洋上,各國之間的海上貿易也從兩國獨大變成了群雄紛爭的局面。正是因為這樣,也就直接促成了中世紀後海上貿易的繁榮局面。而當時的大明帝國也因為此成為了世界上最為富庶的國家。
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每年都從對外貿易中獲得了海量的白銀,並將其作為貨幣而流到道市面上,就彷彿後世的世界各國在國際貿易中都是用“美元”結算一樣,將中國的“貨幣白銀化”,造成明朝金融危機。
這種“金融危機”從表面上看是促進了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但實際上讓明朝政府不自覺的加大了“大明寶鈔”這種紙幣的發行量,如同元朝後期濫發紙幣一樣,一旦引發通貨膨脹就會引起動亂。
還有一個嚴重後果,那就是“貨幣白銀化”以後,中國自古以來的本幣“銅錢”越來越不值錢,無法滿足官府徵稅和大宗買賣的需要,可一旦因“海禁”而導致流入的“白銀”減少和關稅減少,就會引發官府債務危機!
有人認為明朝滅亡是因為“窮死的”,因朝廷缺少銀子!西元1596年,英國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一世,為了達成與中國建立通商往來的夙願。親自給當時的明朝萬曆皇帝寫過一份表示友好的書信。
在英國女王的信件中,表達了對於明朝皇帝的崇敬之情,以及對於兩國交好的嚮往。同時,信中還表達了當時英國想要與中國建立通商往來的意願,和希望萬曆皇帝准許英國派遣外交人員前往中國的請求。
信件全文中透著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真摯友好之情。但可惜的是,伊麗莎白一世的這封信最終沒能送到萬曆皇帝手中,因為當時的艦隊在海上遭遇了風暴,並導致帶有這封信件的船隻也不幸在海上失事了。
因此,伊麗莎白一世女王至死也沒能等到明朝皇帝的回信。這位女王在西元1588年為了能夠在海上貿易中讓英國佔據一席之地,曾下令“皇家海軍艦隊”與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展開殊死一搏,並最終取得勝利。
英國女王就這樣帶著未完成的心願離開了人世。直到西元1978年,當年這封信才被人從海底打撈出。
在西元1986年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訪華之際,才將這份承載著英國人當年友善之意的信件送到了中國,只可惜的這一切都已經時過境遷,若時光倒流回到過去,對明朝人來說或許是一件值得慶祝的好事。
如果當時伊麗莎白一世的這封書信能夠順利的送達中國,想必從那時候開始,中、英之間便極有可能成就一段兩國交好的佳話。而之後數百年間的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或許又將會以另一種和平形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