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九十二章:未卜先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二章:未卜先知 (1 / 2)

(各位早安!昨晚除夕夜。我回老家農村過年,忙著除舊迎新,準備年夜飯,吃好後忘了向大家打個招呼,就為趕時間一直忙著碼字到深夜,直到外面爆竹聲聲逐漸停歇才入睡。我今早還在睡夢就中被外面傳來的鞭炮聲吵醒,開啟一看手機才發現時間是凌晨5:35,還有一個小時才會天亮,屆時,起床鬧鐘才會響!但是,外面好冷啊!我不管了,先起床放鞭炮討個吉利,接著碼字,祝大家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上回講到催木匠剛收了朱由校的幾個嬪妃做徒弟,忽然趕上朱由檢率領文武百官來訪,請封為國師。

“不——不可能!這不是真的!這絕對不可能發生!因為我朱由檢絕對不會做‘亡國之君’!”朱由檢及其君臣們在看到這不可思的畫面後,頓時被嚇得目瞪口呆,紛紛大吼大叫起來,過了許久才慢慢平息憤怒。

“哈哈,小子,你看明白了麼?你若果看明白了,現在就可以走了。”催木匠似笑非笑道:“不過,在你走之前,催某還需把這兩件東西交給你。”話音一落,便一揮手就放出一道法力,瞬間擊中了徒弟朱由校。

只見朱由校忽然渾然渾身一僵就動彈不得,但其頭上的“冠冕”和袖中的“傳國玉璽”就自動飛向朱由檢。如此詭異的一幕,立刻引起了在場文武百官的轟動,因為這既避免了朱由檢對皇兄猜忌,還展示了仙法。

其實,明朝皇帝佩戴的冠冕與以往歷朝歷代有明顯不同,因為這種冠冕像帽子,後面有兩個折耳朝上,帽子前後呈階梯狀,“風水學”比喻其為“前屋”、“後山”、“金折角”統稱“翼善冠”,共分為黃、黑兩種。

黃色指的是明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戴的哪一款帽子,整個帽子的都是由金絲手工製作而成的,又稱“金絲翼善冠”。黑色的那一款,則是明朝各君主平時佩戴那款“烏紗帽”,但上面鑲有純金打造的“雙龍戲珠”。

這款大大眾化的烏沙“翼善冠”的“後山”有金絲製成的“二龍戲珠圖案”,極盡奢華,象徵權貴,貴不可言!其中,兩條金龍栩栩如生又不失威嚴,在歷朝歷代皇帝冠冕中獨樹一幟,代表了明朝皇帝無上威嚴!

至於“傳國玉璽”,乃當年“秦始皇”命令工匠從“和氏璧”中雕琢出來的,並由當初的丞相李斯在上面撰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代表了秦始皇一統天下乃合乎天意,即“君權神授”。可惜,朱元璋沒有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乃古代皇帝的信物,為歷代正統皇權之象徵。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相傳由和“氏璧所”雕成。根據記載,此玉璽字跡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八個“鳥篆文”,象徵“君權神授”的神秘主義思想。

“鳥書”在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時代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蔡國等南方各諸侯國,且多見於青銅器銘文,卻與西周“鐘鼎文”不同。在湖北江陵附近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上面的八字銘文就是鳥形字即“鳥篆”。

此外,還有說法認為“鳥篆”即上古“妖神天庭”的通用文字,而與之對應的“蟲文”則是上古“巫族”的通行文字。不過,隨著“巫妖大戰”的落幕與“倉頡造字”引發天地變色與鬼哭神嚎,那“鳥蟲文”就註定要被淘汰。

這也象徵了上古巫、妖兩大勢力沒落,而以使用“倉頡造字”的華夏“仙道文明”體系的昌隆,影響至今。

在秦朝建立前,百姓喜歡用金屬、玉石雕刻為私人印信,按照個人喜好通常都有龍或是虎作為裝飾。

但是,在秦統一天下後,官府禁止皇帝以外的人以金、玉作為私人印信,而皇帝所用的“印信”則被稱之為“璽”。西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獲得“和氏璧”,便將其琢為“傳國玉璽”,代代相傳。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替代遺失的“九鼎”,作為天子權力的象徵,又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寫八個鳥蟲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完事後,由當時宮內最著名的玉工孫壽刻於其上,稱之為“天子璽”。

秦二世死後,秦王子嬰將傳國璽獻於漢高祖劉邦。王莽篡漢後,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璽。孝元皇太后大怒,擲玉璽於地,摔崩一角。於是,王莽命人以黃金鑲補,儘管手藝精巧,但玉璽終究留下缺角之痕。

王莽敗亡後,“傳國玉璽”落入“更始帝”劉玄手中,後來劉玄被赤眉軍打敗,玉璽落入劉盆子之手。不過,沒多久,那赤眉軍也兵敗,投降者把“傳國玉璽”貢獻給了“位面之子”漢光武帝劉秀,造就“光武中興”。

東漢末年,關東十八路諸侯大軍討伐董卓時,爆發討董卓之戰。“江東猛虎”孫堅軍率先攻入洛陽城後獲取傳國璽,但後來卻被袁術奪取。於是,開啟天下各路軍閥爭奪“玉璽”之戰,得了玉璽就具有合法性。

袁術以“五德終始說”作依據,又認為那神秘讖緯預言“代漢者當塗高”對應了其字“公路”,加上奪取了孫堅軍在洛陽拾獲的傳國璽後,成為他稱帝的所謂“憑據”,卻不知“輸怕招風,人怕出名”,結果被各方討伐。

西元197年,袁術在“壽春”僭號稱帝,建號“仲家”,仿效漢制的“河南尹”,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此舉立刻引起各方諸侯反感,使袁術立刻成為了眾矢之的,很快就大禍臨頭。

當時,袁術此舉接連遭到了孫策、呂布、曹操、劉備等勢力的叛盟與打擊。到了西元199年,袁術由於接連敗仗以及領地出現饑荒的影響而陷入困頓,他本想去投靠屯兵於灊山的部下雷薄、陳蘭但被拒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