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蠱最有名的就是——金蠶蠱
金蠶蠱:傳說的金蠶蠱形狀象蠶(廢話:P,通體金色燦爛。唐代人認為金蠶蠱“屈如指環,食故緋錦,如蠶之食”,故又稱之為“食錦蟲”也有人說之所以以金為名是因為:“每至金日,則蠱神下糞如白鳥矢,刮取以毒人”所以取名為“金”古代各地對蠱術的命名不盡一致,如清代廣東香山一帶習慣將蠱術稱為“鬼藥”或“挑生”。除以上標目分析的影響較大的蠱種外,還有很多蠱只具其名而內容不詳,如《本草綱目》提到蜈蚣蠱,瑪蝗蠱,草蠱;明代的《渾然》也有鼠蠱,鳩蠱的名稱。
古人早有百蠱之說,毒蠱和蠱術的品類是難以系舉的。
制蠱法:
有些造蠱者強調必須在農曆五月五日(端午日聚置毒蟲,這是受了五月五日毒氣最盛的傳統觀念的影響。“蠱,多於端午日製之,乘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能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蟲、蜈蚣之屬來制,如果無法解救時,一觸便可殺生。”
傳說養蠱的方法、與《通志》上一二載的相類似。《通志》所記載的.要用一百種蟲類,而夷人所要的只有十二種。在養蠱以前,要把正廳打掃得幹乾淨淨,全家老少都要洗過澡,誠心誠意在祖宗神位前焚香點燭,對天地鬼神默默地禱告。然後在正廳的央,挖一個大坑,埋藏一個大缸下去,缸要選擇口小腹大的,才便於加蓋。而且口越小,越看不見缸的情形,人們越容易對缸的東西發生恐怖,因恐怖而發生敬畏。缸的口須理得和土一樣平。等到夏曆五月五日(端陽),到田野裡任意捉十二種爬蟲回來問E端陽那天捉回來的爬蟲養不成蠱),放在缸,然後把蓋蓋住。這些爬蟲,通常是毒蛇、鱔魚、蜈蚣、青蛙、蠍、蚯蚓、大綠毛蟲、螳螂……總之會飛的生物一律不要,四腳會跑的生物也不要,只要一些有毒的爬蟲。這十二種爬蟲放入缸內以後,主人全家大小,於每夜入睡以後禱告一次,每日人未起床以前禱告一次。連續禱告一年,不可一日間斷。而且養蠱和禱告的時候,絕不可讓外人知道。要是讓外人知道了,自己養的蠱就會被巫師用妖法收去,為巫師使用,主人就會全家死盡。即使不被巫師收去,成蠱以後,也會加害主人。
一年之那些爬蟲在缸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強大的吃弱小的,最後只乘下一個,這個爬蟲吃了其他十一隻以後,自己也就改變了形態和顏色。根據傳說的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叫做“龍蠱”,形態與龍相似,大約是毒蛇、蜈蚣等長爬蟲所變成的。一種叫做“麒麟蠱”,形態與&間相似,大約是青蛙、蜥蜴等短體爬蟲所變成的。
一年之後蠱已養成,主人便把這個缸挖出來,另外放在一個不通空氣、不透光線的秘密的屋裡去藏著。據說蠱喜歡吃的東西是豬油炒雞蛋、米飯之類,飼養三四年後,蠱約有一丈多長,主人便擇一個吉利的日開啟缸蓋,讓蠱自己飛出去。蠱離家以後,有時可以變成一團火球的樣,去山樹林上盤旋,有時可以變成一個黑影,在村房屋間來往。蠱的魔力最大的時間是黃昏。每次蠱回家之後仍然住在缸。吃到人的這天,主人就不必餵它東西了。據說養蠱的好處並非要蠱直接在外面像偷盜一樣偷寶貝回來供主人使用,而是要借重蠱的靈氣,使養蠱的人家做任何事情都很順利。如果主人想要經商,借重蠱的靈氣,可以一本萬利。如果主人想要升官,藉著蠱的靈氣,可以直上青雲。反過來說,如果偶一不慎,被受蠱害的人家知道了,去請專門的巫師來把蠱收掉,蠱的主人便會諸事不宜,全家死盡。
養蠱的人家,除了日常要虔誠服侍之外,到每年夏曆月二十四日,要對蠱作隆重的祭禮。這個祭禮延續三天,即二十四、二十五、二十日,在這三天之內,主人要每天都用新鮮的豬一頭、雞一隻、羊一頭,煮熟以後,到晚上星宿齊觀天空之時,全家把豬羊雞搬入養蠱的秘室去俯伏禱告,禱告完畢,將豬羊雞砍碎,投入缸。據說蠱的食量很大,魔力很高。祭掃的時候,外人不得參加,訊息不可洩漏,否則又有身家性命的危險。除了聚蟲互咬一法外,各種特殊的毒蠱又分別有特殊的製造方法。
癲蠱:多是山人所為,把蛇理土,取菌以毒人。
措蠱:又謂之“放蛋”,更有調之“放瘠”、“放蜂”的,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蛔蟲、頭髮等研為粉末,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
泥鰍蠱:用竹和蠱藥放水浸之,即變為毒的泥鰍。
蛤蟆蠱:唐代醫家說:“顏色乍白乍青,腹內漲滿,狀如蝦蟆;若成蟲吐出如蚵蚪形,是蛤蟆蠱也”蛤蟆蠱的特徵是蛤蟆成精為怪。
石頭蠱:用石頭施以蠱藥而成。
蔑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
“嶺南衛生方”:制蠱之法是將百蠱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殺,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蜴蠱和□螂蠱:蜴蠱即蜥蜴蠱,可能是指百蟲互食後獨存的蜥蜴,據說蜴蠱患者有面色黃赤、腰背沉重、舌上腫脹等症狀;□螂蠱“顏色多青,毒成吐出似□螂。”
在獻記載,這兩種病例較為少見了。
什麼是蠱:
是一種以毒蟲作祟害人的巫術。是一種古老而神秘、恐怖的巫術,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數民族。蠱,從字形上看,就是將許多蟲放在一個容器裡。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曰:“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本草綱目#8231;;;;虫部四》解為由人餵養的一種毒蟲,”取百蟲入翁,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此即名曰蠱。
蠱的製作和種類:
蓄蠱者多為婦女,是婦女的專長。《滇南雜誌》:“雲南人家家蓄蠱…人家爭藏,小兒慮為所食,養蠱者別為密室,令婦人喂之,一見男便敗,蓋純陰所聚也。”周去非《嶺外代答》:蠱毒為“婦人形披髮夜祭”,《滇南新語》:為夷女所悅。蠱的種類很多,通常有:金蠶蠱、疳蠱、癲蠱、腫蠱、泥鰍蠱、石頭蠱、篾片蠱、蛇蠱等等。其金蠶蠱最兇惡。舊時在福建一些縣鄉,養金蠶的迷信活動較盛。據說金蠶是一種無形的蟲靈,它能替人做事,最勤於衛生,大凡室內很乾淨的人家便認為是養金蠶的人家。金蠶的製作方法是:選用蛇、蜈蚣等12種毒蟲,埋於十字路口,經49日(或另一個神秘日數)取出存於香爐,成為金蠶。在信仰金蠶的人心目,金蠶是有靈性的,既能使飼養者發財致富,但富起來的人家主人也要告知金蠶虧欠多少,否則金蠶要求花錢買人給它吃,不然則作祟。養金蠶家若不想再養它,可以將其轉嫁出去,曰“嫁金蠶”,方法是用包包銀兩、花粉和香灰(代表金蠶),放在路上,貪財者自然會拾取。金蠶可以致敵人死亡,通常是腹腫、七竅流血而死。疳蠱,又稱做“放蛋、放疳、放蜂”,在廣東、廣西民間流行。製法是在端午日捉蜈蚣、小蛇、蚰蜒、螞蟻、毒蜂、蟬、蚯蚓等加頭髮,曬乾後研為粉末,供奉在瘟神像前,久而成蠱,放飲食可毒害人。癲轂在苗族流行,多將蛇埋土後生菌類,用以害人成癲;腫蠱則使人腹部腫大;泥鰍蠱,是用蠱粉與竹浸泥鰍與人吃,使之毒;至於石頭蠱、篾片蠱均又蠱藥泡製而成,放於路害人,據說可進入人身體作祟成惡疾。
施蠱方法多是放入食物:
蠱女施蠱多是下在飯菜,《赤雅》:“蠱成先置食,味增百倍”,而且多放在第一塊食物上。下蠱有的是下蟲本身,優點下蟲糞便,也有的是下涎沫。有時不經食物也可施蠱。劉南《苗荒小記》:“苗之蠱毒,至為可畏,其放蠱也,不必專用食物,凡噓之以氣,視之以目,皆能傳其毒於人;用食物者,蠱之下乘者也。”
患蠱者的症狀和驗證方法:
劉錫蕃“蠱者,或咽喉腫脹,不能吞飲;或面目青黃,日就羸瘠;或胸有積物,咳嗽時作;或胸腹脹鼓,肢體麻木;或數日死,或數月死”。驗證之法:可令其嚼生黃豆,無腥味則蠱,在少數民族地區是在嘴裡含一塊鴨蛋白,其上插一枚銀針,如果鴨蛋白和銀針變黑,則蠱。預防和解蠱方法:凡是蛛網灰塵之家,疑為養蠱之家,忌往來;凡就食如主人先用筷敲一敲杯碗,後盛飯的,疑為施蠱,要特別小心可不食或道破;凡出外就食,隨身攜帶大蒜,可防蠱,蠱入酒難治,出門不飲酒可防蠱。解蠱破蠱的方法:服雄黃、大蒜、菖蒲煎水,或石榴根水,可瀉毒;又云金蠶最怕刺,可入藥治蠱。古舊醫書上多均有醫蠱偏方,五花八門。破蠱之法:道破,秋天苗族婦女攜布袋賣刺梨於小孩吃,多蠱者,久為群兒識破,買時先呼而問曰:有蠱否?答曰:無,則不為害矣。然後可購買。另外,據說蠱怕謂,取謂入養蠱之家,其蠱立擒。放蠱的目的,多半是消解怨氣,有時也作為一種保護措施,有人怕別人偷食物,便放蠱,便盜者立斃,相反,“殺人多者,蠱益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