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明神捕> 第79章 苗疆蠱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9章 苗疆蠱術 (1 / 2)

蠱,相傳是一種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放蠱是我國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秘巫術。過去,在國的南方鄉村,曾經鬧得非常厲害,談虎變色,誰也不敢當它是假的。人學士,交相傳述,筆之翰籍,也伊然以為煞有其事。一部分的醫藥家,也信以為真。於是,就想出許多治蠱或制蠱的名堂。

據說,蠱之種類有十一種:蛇蠱、金蠶蠱、篾片蠱、石頭蠱、泥鰍蠱、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和生蛇蠱。過去,有些人專以制蠱來謀財害命。制蠱法:多於端午日製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能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制,一觸便可殺生。其餘有些的,另為分說如下:

癲蠱,傳說多是壯族人所為,把蛇埋土,取菌以毒人。

疳蠱,又謂之放蛋。更有謂之放疳;放蜂的。據說,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蚯蚓、蛐蠱、頭髮等研末為粉,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

泥鰍蠱,用竹和蠱藥放水浸之、即變為毒的泥鰍。

石頭蠱,用隨便的石頭,施以蠱藥而成的。

篾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

金蠶蠱,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

《嶺南衛生方》雲:制蠱之法,是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金蠶的害人能使人毒,胸腹攪痛。腫脹如甕,七孔流血而死。

據說,篾片蠱害人,是將竹篾一片,長約四五寸,悄悄的把它放在路上,行人過之。篾跳上行人腳腿,使人痛得很厲害,久而久之,篾又跳人膝蓋去,由是腳小如鶴膝,其人不出四五年,便會一命鳴呼。

石頭蠱的害人:將石頭一塊,放在路上,結茅標為記,但不要給他人知道。行人過之,石跳上人身或肚內,初則硬實。三四月後。更能夠行動、鳴啼,人漸大便秘結而瘦弱,又能飛入兩手兩腳,不出三五年,其人必死。泥鰍蠱的害兒:煮泥鰍與客吃,食罷,肚內似有泥鰍三五個在走動,有時衝上喉頭,有時走下肛門。如不知治,必死無疑。

害神的害人:毒後,額焦、口腥、神昏,性躁、目見邪鬼形、耳聞邪鬼聲、如犯大罪,如遇惡敵,有時便會產生自盡的念頭。

疳蠱的害人:將蛇蟲未放肉、菜、酒、飯內,給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著即入人身。人身後,藥未粘腸臟之上,弄出肚脹、叫、痛、欲瀉、上下衝動的症狀來。

腫蠱的害人:壯族舊俗謂之放腫,毒後,腹大,肚鳴、大便秘結,甚者,一耳常塞。

癲蠱的害人:取菌毒人後,人心昏,頭眩、笑罵無常,飲酒時,藥毒輒發,忿怒兇狠,儼如癲。

陰蛇蠱害人: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繼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面紅。重的面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癲腫藥,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

生蛇蠱的客人: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能跳動,吃肉則止;蠱人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痛,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裡來咬,內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

蠱或有形或無形,毒極易,但辨認之法,是應該萬分注意的。毒後的辨認法:①以生黃豆(黑豆也可以)食之,入口不聞腥臭,是毒。②以灸甘草一寸嚼之,咽汁隨之吐出的,是毒。③插銀針於一已熟的鴨蛋內,含入口內,一小時後取出視之,如蛋白俱黑者,是毒。

蠱毒非常厲害,能使人惹病喪生。雖有方法醫治,也不應輕易去嘗試。據說預防之法有:①凡房屋整潔,無塵灰蛛網的,是藏蠱之家,切勿與之往來。②凡食茶、水、菜、飯等物之先,須用筷向杯碗動的,是在施毒,急須向主人問道:食內,莫非有毒嗎?一經問破,可免受毒。③攜同大蒜頭出行.每飯,先食大蒜頭,有蠱必吐,不吐則死,主人怕受累,當然不敢下蠱。④大荸薺,不拘多少,切片曬乾為末,每早空心白滾湯送下(以二錢為度),縱入蠱家,也可以免害。⑤蠱之由飯酒毒的,分外難治,故出外宜以不飲酒為原則。

解除毒蠱的方法最普通的,是用雄黃、蒜、菖蒲三味用開水吞服,使之瀉去惡毒。金蠶,最畏頭嘴似鼠、身有刺毛似蠔豬箭的刺謂,故刺猖是專治金蠶蠱的特殊藥品,他如蜈蚣、蚯躬,每每也可以治蠱。

又有說,

所謂“蠱”,照漢代鄭玄的解釋是“蟲物而病害人者”。又引申為一切毒害。《左傳·昭公元年》孔穎達疏:

“於,皿蟲為蠱。谷之飛亦蠱。”

“蠱”字由皿蟲組成,本指生於器皿的蟲或器皿被蟲蛀壞。逐步引申,穀物腐敗所生的飛蛾從及透過其他物體變質而形成的蟲也被稱為“蠱”。蠱被稱為“蠱”。蠱被認為具有變幻莫測的性質和非同尋常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

“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由毒蠱引發的疾病稱為“蠱疾”或徑稱為“蠱”。先秦秦漢人所說的蠱疾有兩個特點:蠱疾患者如同被鬼迷惑,神智錯亂;毒蠱主要透過食物進入人體而從體內發作,與蠍螫蛇咬有異。這種巫術不僅危害嚴重,而且流傳甚廣,歷代獻屢見記載。《周禮·秋官》記載周朝有“庶士”之職,掌除毒蠱。漢代毒蠱盛行,《周禮·秋官·庶士》鄭玄注引東漢《賊律》:“敢蠱人者及教令者棄市。”《晉書·郭噗傳》:若以蠱為妖蠱詐委者,則當投界裔土。梁·顧野王《輿地志》載:“江南數郡有畜蠱者,主人行之以殺人。行飲食,人不覺也。”晉以後獻記載有犬蠱、奧蠱、蛇蠱、蜈蚣蠱、貓蠱、蜘蛛蠱等。而宋代以後又有人對蠱進行系統分析,把蠱的種類分成——

蛇蠱、金蠶蠱、南片蠱、石頭蠱、泥鰍蠱、害蠱、措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