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嘆了嘆道:“誰說不是呢?京城的那些大戶人家大不了多出點錢,損失點錢財,瞞過去,可那些窮苦的老百姓可就慘了,明知自己這是將自己的女兒往火坑中推,可一些老百姓還是將自己的女兒送了去!”
李俊文道:“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是去送死嗎?”
李鑫道:“怎麼會不知道呢?”
李俊文怒道:“那還送!”
李鑫道:“可能有什麼辦法呢?一個窮苦的老百姓每日除了能勉強餵飽自己家人的肚子,哪家哪戶有那麼多的閒錢送給那些當官的人呢?”
李俊文道:“難道沒有錢就要送自己的女兒去殉葬嗎?”
李鑫沉默不語。
李如龍忽然道:“剛問老爺子,洪幫如這皇帝大選有何關聯呢?”
李俊文忽然道:“是啊,是啊,爹爹,我們在路上就是碰到了洪幫的人長老在抓可雲姑娘,她的媽媽就是被一個叫苗清泉的長老殺的!”
李鑫臉上微變,道:“洪幫,你們碰到了?”
李如龍見李鑫的臉色驟變,心中已知此事不是那麼簡單,雖不忍告訴,但還是點了點頭,道:“碰到了!”
李俊文見父親臉色驟變,疑惑的道:“爹爹,怎麼了,洪幫實力很大嗎?”
中國以活人殉葬的制度,自古就有,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對這類現象進行的批評和詛咒。進入春秋戰國之後人殉就比較少見,但到了明朝,這種慘絕人寰的做法居然死灰復燃。《大明會典》記載:“孝陵40妃嬪,惟二妃葬陵之東西,餘具從葬;長陵16妃餘俱從葬;獻陵7妃,3葬金山,餘俱從葬;景陵8妃,一葬金山,餘俱叢葬”。《明史》還說,“歷成祖,仁、宣,亦皆用殉”。
那是殉葬時是什麼情景呢?朝鮮的資料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資訊:根據朝鮮國《世宗莊憲大王實錄》記,明成祖崩後,“帝崩,後宮殉葬者30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上,以頭納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韓氏臨死,顧謂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親入辭決。韓氏泣,謂仁宗曰:“吾母年老,願規本國。’仁宗許之。”金黑者,是韓氏的乳母,當初隨年幼的韓氏從朝鮮而來。據明人王世楨《弇山堂別集》記載,韓氏來華至多十二三歲,殉葬的時候也就二十二三歲。韓氏死後金黑又在中國生活了二三十年,後來回國,上面的記載,就是她回國後的回憶。
實際上,在明朝,不但是皇帝妃嬪實行殉葬,各藩王也同樣如此。洪武28年三月,太祖次子秦愍王朱樉死,兩王妃殉葬,伺候藩王妃妾殉葬見諸帝《實錄》,歷歷可考。
關於殉葬嬪妃的具體葬地,很難明朝官方資料中找到蹤影。當代學者透過對天壽山陵區諸陪葬墓調查排比,提出:成祖、仁宗、宣宗三朝的殉葬宮妃是祔葬於帝陵玄宮的左右配殿。可從明定陵考古發掘來看,帝陵玄宮的左右配殿卻是空的呢?這就得提到“土木之變”明英宗,他即位後的13歲那年,他哥哥周王朱有燉薨,英宗寫信給另一個哥哥朱有爝,要求不要讓活人殉葬,遺憾的是朱有燉的妃子鞏氏、夫人施氏、歐氏、陳氏、張氏、韓氏、李氏,皆殉死。最後,等到英宗臨終之前,以遺詔形式講明:“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眾妃不要殉葬”。至此,明朝殘酷的人殉制度才正式被官方所廢止。所以,現在我們自然不能從英宗之後的神宗定陵裡看到人殉這一現象,而左右配殿則作為舊制保留下來,沒有做出更改,一致空了下去。
但是,英宗的這一遺詔並沒有使活人殉葬絕對禁止。王世楨在他的筆記中還舉了幾個此後仍然殉葬的例子。成化四年,遼王上書皇帝,說他的兒子死了,希望讓兒子的妻妾殉葬,明憲宗大加教訓,並且讓人把遼王兒子的妻妾送到皇宮保護起來,此事沒有批准。但是成化22年,寧河王死後,他的幾個夫人還是被要求殉葬,明憲宗以為烈婦自願從死,還給予旌表,授予榮譽稱號。
明代殉葬的嬪妃,大多身份不高,有的甚至是在死後才封妃的。英宗就追封10位殉葬的諸皇庶母為妃,其冊文說:“茲委身而赴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微稱,用彰節行”。而那些沒有殉葬,得以頤養天年的皇帝妻妾除皇后以外,一般都生有皇子女者或是勳舊之後裔。《萬曆野獲編》記載“上未崩前之兩月,曾封張氏為敬妃,為榮國忠顯王之孫,今太師英國公輔之女,冊文中讚美甚備,亦不從殉,蓋以乃祖父勳舊特恩也”。
實際,到了清朝,人殉制度在最初也都有,太祖努爾哈赤死後,皇后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濟根、代因扎殉葬。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死後,殉死的妃嬪有30多人。但有所不同的是,康熙朝之前的清代帝王,都實行的是火葬。到了康熙時期,擬議中準備讓40名宮女殉葬。但由於康熙帝對於活人殉葬深惡痛絕,下令禁止。康熙是1662年死的,就是說,中國帝王用活人殉葬的殘酷野蠻的習慣,到了公元17世紀才真正結束。
資料內容來源《百度》明朝被選定的后妃們,大多數不僅要忍受寂寞的苦楚,還要面對更為殘酷的現實殉葬!每當皇帝駕崩,皇宮裡就哭聲一片,她們並不是在哀悼死去的皇帝,而是恐懼自己即將為已死的皇帝殉葬。皇帝一死,太監們便把那些沒有生育子女的后妃,趕到一間小偏殿。地上放著一排小凳子,上面的橫樑上懸著一條一條的白綾,這些是為后妃們上吊準備的。
據《明朝小史》卷3記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為他伺寢的40餘名妃嬪全部陪葬於孝陵。其後,成祖的長陵也有從殉妃嬪30餘人,仁宗的獻陵有7名妃嬪陪葬,宣宗的景陵則由10名宮人“殉節從葬”。妃嬪殉葬時,其狀甚慘。明成祖死後,宮人殉葬者30餘人,全部逼其上吊自殺。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宮妃中,有一人名郭愛,進宮不到一月,可能連皇帝的面還沒見過,卻要為剛剛死去的皇帝殉葬,自知死期後,滿懷愁苦的她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首絕命詩:“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就被迫作了殉葬人。”
后妃們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縊、絕食,這在中國正史是很少記載。不過朝鮮《李朝實錄》中卻詳細記載了給明成祖殉葬的嬪妃集體“自殺”的過程。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三十餘名被挑選出來殉葬宮女嬪妃先在殿外用餐,後被帶到殿內,這個時候,宮女“哭聲震殿閣”。殿內放了三十多張“小木床”,這些即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準備好自縊的繩子,“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在這三十多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為宮女韓氏;一為崔氏,封號“美人”。臨近自縊時刻,韓氏突然跪倒在地,向與她們“辭決”的明仁宗苦苦哀求,求仁宗放她回國贍養老母,可是仁宗不為所動,最終這兩個朝鮮女子只能在異國他鄉命歸黃泉。韓氏臨死時,向她的乳母道別,韓氏回頭對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話還沒說完,腳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轉瞬之間,三十多個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這些殉葬的妃嬪死後,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最常見的是追贈諡號,表彰其行。據《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在明朝皇帝中,英宗朱祁鎮並沒有什麼建樹,反而一生都受制於人。他九歲登基,三十八歲去世,他經歷了“土木之變”,被擄去做俘虜,後艱難歸國復位。但是他在臨終前,卻下遺詔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這樣,最終廢止了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明英宗幼年登極,曾與為他父親明宣宗殉葬的宮人訣別,這給他幼小的心靈打上了深深的刺激和可怕的回憶。另一方面,這跟周憲王朱有燉有一定的關係。周憲王朱有燉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死於正統四年,死時沒有孩子。他死之前,上秦折表示身後務從儉約,以省民力,故明英宗特命“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誰料未等聖旨傳到,王妃鞏氏和施氏等6夫人已經同日自經殉身。英宗無奈,只能表彰她們的“貞烈”、“貞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