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歷史軍事>盛唐輓歌> 第569章 建國大業之蓄勢待發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69章 建國大業之蓄勢待發 (4 / 4)

要把政策強力推進下去,不見血是不可能的。需要有一支軍隊,專門去辦這個事情。

“本帥已經下令編練了一支新軍,名叫稅警團,兵員三千,由崔乾佑領銜。

他會配合你的。具體要怎麼操作,你來全權負責。

最低三成,最高五成。其中一些土地,需要轉給銀槍效節軍的家屬。

可以適當給一些鹽引作為補償。

另外,以後出的鹽引,必須加一個延期兌換的日期,比如三個月,半年,一年這樣的。

畢竟海邊的鹽雖然多,要將其曬出來,也是需要時間的。

軟的一手,加硬的一手,到時候反抗的人就不會那麼多了。”

方重勇叮囑劉晏說道。

他私底下調研過,表面上看,封建國家實行均田制,誕生了“自耕農”這個階級,看似是比較妥當的處理了土地分配問題。

但這個觀察角度,卻僅僅只是從分配的角度去考慮,而沒有從生產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不能否認的是,自耕農抗風險能力極差,效率極低,單位畝產往往比不上地主的田莊。種田的技術,也是參差不齊,並且普遍水平不高,更是缺乏農具。

沒錯,種田也是需要技術的,更是需要專業農具的,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技術密集”的狠活。

自耕農所掌握的耕作技術,遠遠不如世家地主,更不談什麼傳承。

封建時代,中央朝廷都會將地方官府主官指導農耕,獲得豐收,當做是一項突出的政績,作為考核的標準之一。

也就是說,將封建田莊強拆成自耕農模式,分配上說或許更公平,但從生產力上說,卻是一種歷史倒退。

所以這次方重勇並沒有簡單粗暴的實行“分田”,擴大自耕農階層的規模。

雖然這更加容易一些。

方重勇嘗試著將土地的“所有權”和“耕種權”分開,並且想試驗一下“生產大隊”的模式,讓種田的經驗和知識可以傳承下去,並將其與銀槍效節軍的家屬們繫結。

當然了,現在汴梁城還沒建設完畢,所以也可以用配套的模式,在所規劃的某個地方,劃出一片區域,給軍屬們建立統一的屋舍。

這也是方便管理。

一系列措施,便是要新創造出一個擁有土地耕種權的新階層出來,讓他們天然站在地主豪強的對立面,並保證武裝力量的忠誠!

對,忠誠於方某人,而不是永王李璘。

掌控了生產資料,便可以繼續推進兩稅法裡面所需的“財產登記”,實行按田畝所有制來收稅了。

一年推進一點點,經年累積就能逐步掌控稅收!

看到方重勇在發呆,劉晏輕聲說道:

“節帥,目前汴州沿渡口商鋪雜亂,下官建議整頓一番,將各類商品分門別類,建幾個專門的市集。

這先做市集,再建城池的辦法,也是水到渠成,到時候自然就成了一座巨城。

也是方便衙門收商稅啊!”

不收船隻靠岸的費用,是希望降低物流成本,吸引更多商賈和旅客落腳。但是在汴州經商開店,不收商稅是不可能的,要不然官府稅收從哪裡來呢?

劉晏的行政經驗極為老道,所提的辦法幾乎全是真知灼見。

方重勇回過神來,點點頭道:“如此甚好,就這麼辦。”

在交通發達的地方加強商品經濟,這是“富國強兵”的一個好辦法。怎麼練兵暫且不說,先要把官府的稅收搞上去,沒錢的話,什麼事情都是空談而已。

待劉晏走後,方重勇看了一下這個月的賬冊,自從銀槍孝節軍返回汴州後,官府收到的商稅比之前幾個月有了明顯增多,很顯然是因為更多的人看好汴州的未來。

如此欣欣向榮的景象,方重勇的信心更足了。

他就不信自己會鬥不過李寶臣,會打不贏史思明!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