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華夏,正在發生著明顯的工業轉移。
從高成本區域轉移到低成本區域。
大部分工業還是留在華夏,但是一小部分工業轉移到朝鮮和南洋。
而這也是東北亞峰會的一大成果,就是進行產業合作。
華夏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正在治理以前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汙染,並在為全球氣候變化應對作出屬於華夏的貢獻。
這一個過程,既是挑戰,同樣也是機遇。
挑戰,代表著原本很多生產方式,已經不適宜了,需要被淘汰,或者升級!
比如汙水治理,不僅僅是治理現在汙染的水體,更要從源頭去防止,這意味著原本的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去處理汙水,或者說要繳納汙水治理費用,這代表著成本的上升,這對於企業是一個挑戰。
至於機遇,則是企業會改進生產工藝,降低成本,並且生產更加環保。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專門從事汙水治理的企業,將會迎來很大的發展。
同樣的道理,也出現在建設工程,必然會淘汰一些老舊的生產機器,採用更先進更環保的生產機器。
比如對於汽車產業而言,則是會是一次巨大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傳統的燃油車企會面臨巨大挑戰,勢必要更往更省油、尾氣排放更少去發展,而新能源汽車則是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對於華夏決策層而言,提出‘碳中和’的明確主張,一來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屬於政治正確的,同時也是屬於歷史大勢,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已經越來越明顯,為了人類的未來,大家都不得不去努力,華夏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自然要起帶頭作用,同樣也要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來,這既是巨大挑戰,同樣也是巨大的歷史機遇。淘汰環境汙染大、經濟效益不明顯的,改進生產工藝,進行進一步的產業調整,這是一次巨大的產業結構大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同樣也是華夏工業變得更強。
‘碳中和’,對於華夏是挑戰,對於歐美同樣也是挑戰。
大家處於同一個起跑線,誰做得好誰做的不好,全世界人民一目瞭然。要是有的歐美國家不做,必然會遭受到巨大的國際壓力,是要被唾棄的,哪怕是美國也不例外。
而且對於華夏而言,這也是屬於華夏的規劃之內。這些年,華夏大力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核電、潮汐發電等新能源,火電的佔比已經不算太大了。
而新能源汽車,華夏目前在全世界屬於遙遙領先著,華夏的新能源汽車不管是產量還是銷量,都佔世界主導地位。
華夏在全球氣候變化這個議題,並非是處於下風,而且在這個賽道,華夏擁有充足的信心。
到了現在,華夏已經不弱於任何人了!
至於柴婧,就這一次丁仲禮院士的《面對面》採訪,已經註定是沒有好果子了。
劉韜沒有多關注柴婧,畢竟對於現在的他而言,柴婧只不過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記者、主持人,而像她這樣的記者、主持人,整個華夏有不少,比她更有名氣、成就更大的記者、主持人兩隻手都數不過來。
劉韜現在的注意力,都是在國慶相關事宜上面。
建國60週年的國慶,屬於五年一小慶、十年大慶這個原則裡面的大慶,此次的國慶慶典全國上下都非常重視,搞得非常隆重。
像要進行國慶閱兵的通知,更是很早的時候就下發了,有關單位早已開展工作,現在全都準備完畢,誓要創造一場超越1999年的‘世紀大閱兵’。
這就是華夏,總是不甘於過去,而是總是想要做得更好,更上一層樓。
當然,國慶閱兵只是此次國慶的一方面而言,相關的工作那可是相當多的。
各行各業,都在進行國慶的慶祝儀式。
甚至於,連在太空中執行任務的三位航天員,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慶祝建國60週年。
相關的工作安排,很早的時候他便知曉,而他的工作也根據國慶安排進行了相關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