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韜等人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廣場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
在儀式之前,他們來到偉人紀念堂瞻仰偉人遺容。
越是隨著時間流逝,對於他的評價就越公正,人民也愈加懷念他。
他的精神,哪怕是到現在,依舊不過時,依舊號召著一批批人真正地去實踐為人民服務這個偉大理念。
在後面,便是在國務院舉行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
大會表彰了1488個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
劉景明、劉穎卿、劉清安、劉曼華四人全部受到了表彰,表彰他們在體育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為國家民族大團結作出了卓越貢獻。
晚上的時候,休息之餘,劉韜聽秘書說起了一件事,讓劉韜聽了直搖頭。
卻是因為不久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順利舉行,此次峰會旨在為十二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氣候變化會議鋪平道路。
華夏方面在開幕式講話時就表明態度,全面闡述華夏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看法和主張,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同時介紹華夏所做的努力,宣佈華夏將採取的進一步措施。
華夏主張將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應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基本框架,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授權;第二,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第三,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第四,堅持減緩、適應、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援同舉並重。
在此次峰會,華夏方面明確自身的主張,那就是碳中和,這一主張是與歐洲有著很大的區別。
而這一次,便是轉為專家的丁仲禮院士接受央視《面對面》節目採訪,此次的主持人是柴婧。
丁仲禮院士在節目上與主持人柴婧圍繞“什麼是公平的減排方案”進行辯論式採訪。
丁仲禮院士認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的“減排方案”實際上是“減排話語下的陷阱”,這為發達國家設計了比發展中國家多數倍的未來人均排放權,其結果是要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加大富國與貧國的差距。
丁仲禮院士在節目中表示,從1900年到2005年這105年之間,發達國家的人均排放是發展中國家的7.54倍。由於基數巨大,發達國家在此基礎上承諾的減排指標,實際上為自己明確了還是相當大的未來排放空間。而IPCC倘若將方案定下,這個二氧化碳的排放權就會變成一種非常非常稀缺的商品,“不夠排就得買”。
根據丁仲禮院士計算,華夏的排放空間只能支撐大約10年,也就是說從2020年起華夏就需要購買排放空間了。丁仲禮院士質問,“從2020年以後,華夏每年花一萬億人民幣去買二氧化碳排放權,你會怎麼想,你覺得公平不公平?”
在被柴婧問到“所理解的公平是什麼”時,丁仲禮院士提出他將排放權視為發展權,視為基本人權,所以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個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間。
而為力爭排放權,丁院士還提出從1990年到2050年,華夏的人均排放量堅決不超過發達國家同期水平的80%的方案。“不管你怎麼減排,我都要比你少,並且我一定要做到。並且你發達國家已經把所有的基礎設施建完了,華夏很多還沒有建,那在這樣的發展階段背景下,華夏應該提出這樣的方案,讓全世界看到,華夏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我們要比你們雄心勃勃多。”
柴婧對此追問說“華夏是人口大國,這麼一乘那個基數太大”,丁院士則發出了“靈魂拷問”,“那我就要問你了,你就是說華夏人是不是人?這就是一個根本的問題了,為什麼同樣的一個華夏人就應該少排,你這個是以國家為單位算的,還是以人為單位算的”。
劉韜都很無語,華夏都發展到如今的水準,但是有的人依舊是跪久了站不起來,到現在還是精神被殖民,而且還是出現在這種自詡為精英身上。
這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無非是歐美想要限制發展中國家發展。
說得好聽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說得不好聽點就是歐美國家算盤打得噼裡啪啦響,想要剝削髮展中國家。
就像丁院士所言的,華夏人是不是人?
憑啥同樣的一個華夏人就應該少排?
也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差異,此次華夏亮明瞭態度,那就是碳中和。
在這方面,對於華夏而言,屬於挑戰與機遇並存著。
隨著華夏發展到現在,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著很明顯的變化。
已經發展起來的區域,屬於有汙染的低端製造業正在往南洋遷徙,一些沒有汙染的密集型低端製造業,則是往中西部和東北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