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屏神色一凜道:“此事當真?”
林延潮道:“我雖沒有細查,但據我所知,此事乃皇貴妃授意,由其兄當今國舅爺鄭國泰借呂坤之名重刻。”
王家屏沉吟道:“這明德皇后以賢德著稱,最後貴妃而晉皇后,皇貴妃將自己與明德皇后並列,其用心不言而喻了。宗海莫非是要本輔以此事作文章?”
林延潮道:“我只是提這件事,重要是元輔怎麼看此事?”
王家屏道:“當日陛下於乾清宮召見宗海,最後因皇貴妃闖入而作罷,此事本輔早有耳聞。這一招……”
“這一招真是高明啊!”
說到這裡,王家屏林延潮都是露出了心照不宣的笑容。
冊立國本這是冒犯了天子,不冊立國本則是被百官指責。但指責鄭貴妃,卻巧妙的避開了這件事。
我們說了要立太子嗎?沒有。
但是我們又為立國本的事盡力了。
更把天子不立國本的原因挑明瞭,原來一切障礙都是在鄭貴妃啊!
這當然是百官的觀點,但從林延潮,王家屏的心底都知道,天子不是不冊立太子,而是打定主意拖著。
“不意宗海一句話間竟解決了本輔苦苦為難數月之事,真是不知如何道謝才是。”王家屏極是高興。
林延潮道:“為元輔分憂解難,是我份內之事。”
王家屏笑了笑問道:“你既今日來尋我不知有什麼事商量?”
林延潮道:“確有要事,我自為禮臣以來,一直欲恢復荀子陪祀之地位。此事我與門生說了多次,他們都是贊同,所以今日來閣裡來請教元輔的高見!”
王家屏道:“要是本輔做了主,此事一定會幫你。但荀子恢復陪祀之事一定會引起不少官員反對,這些我不擔心,擔心的卻是聖上。此事是嘉靖九年時世廟欽定的,你要聖上更改世廟欽定之事,怕是不易。”
林延潮道:“我也知此事不易,但事功學派以荀子,董子為道統,但至今荀子卻不得陪祀於聖廟,不視同為我儒門一脈,此事不彰令我有何面目去見我的那些學生。”
“至於其中的議論,我也想過了,但無論如何此事我一定要為之。”
王家屏點點頭道:“宗海你幫了我那麼大的忙,在此事上我怎麼會不幫你,你儘管去辦,本輔會為你搖旗吶喊,但話說在前頭,成與不成還是要看聖意如何。”
林延潮笑著道:“如此多謝元輔了。”
二人又說了幾句話,然後林延潮向王家屏作別。
作別之後,王家屏親自將林延潮送出門外道:“以後在朝中本輔要多多仰仗宗海了。”
林延潮連忙道:“不敢當,元輔有什麼事儘管吩咐就是。”
二人說話作別後,林延潮即是離去了。
數日後,道御史楊鎬,吏科左給事中李沂分別上疏,請重新將荀子陪祀聖廟。
而就在無錫的東林書院。
這一日正值會講之時。
身為十君子之一的鄒元標,今日正在東林書院的講壇上與從四面八方趕來聽講的數百名士人們授課。
東林書院自顧憲成,鄒元標自萬曆十八年辦學以來,影響力日益增長,現已成為吳中文林聖地。
面對眾多學子,鄒元標朗聲道:“我聽聞古之帝王,道統與治統合而為一。故世教明而人心正,天下之所以久安長治也。”
“春秋戰國以後天下亂也,孔孟先哲不得以分道統而自任,治統道統自此分也。從此道統不在於天子,而寄於孔孟,窮而在下之聖賢。”
“又千百餘年,有宋諸儒繼之,然人各自為書,為一家之言,又遭戰亂之世,為力愈以艱已,而究之治統,散而無歸,此乃斯世斯民之不幸也。惟我太祖高皇帝,天縱聰明,即位之後,即表章朱熹之學,以上溯孔孟,直接堯舜以來相傳之統,至此治統與道統合一也。”
鄒元標之言,講述是治統道統的分離。
三代時,治統和道統合二為一,這是儒家最推崇的時候。到了後來道統治統分離,直至宋朝的時候,儒家分為理學,心學,事功學,三家各執一詞,但都不能代表道統。
朱元璋登基後,立程朱理學為顯學,這時讀書人認為治統與道統又再度合一。
眾士子們問鄒元標之言紛紛點頭,深以為然。
這時鄒元標話鋒一轉:“近來朝中有人提議恢復荀子陪祀之事,鄒某雖認為荀學並非聖人之學,但荀子子道篇裡有一句話,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此言鄒某以為極為精當。”
ps:明日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