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會試是經義定去留,殿試以策論定高下。
但問題是現在的經義考試有問題。
歷史上就有考生將古往今來大題小題題庫通通背誦後,到考場上套題目,最後考中進士。
這不是一兩個,而是好幾個人。
林延潮當初就靠背題目在書院裡考試矇混過關,那時候他憑著是過目不忘的本事,至於其他人,就是靠死背強行記憶,二三十年持之以恆的讀下去,還真給你中了。
當然有如此坐爛屁股的耐性,以及這等強大的記憶力,都是你的過人之處,選拔成為官員未必不可。
但是如果可以,朝廷更需用哪一等人才呢?
從詩賦取士,到八股文取士,再到策問取士,科舉考試怎麼考都有弊病,但從後到前,應該說時代在發展,篩選的機制越來越公平,在沒有更好的辦法取代前,朝廷也是很無奈啊。
而現在朝廷策問考的題目怎麼樣了?又回去了,譬如去年殿試策問大意是,安定四方,朝廷是用兵還是在德。
這樣題目不是不好,當時朝廷在遼東雲南都在用兵,也是用時務考校貢生的意思。
但如此題目很空泛,用屁股想都知道,在德是政治正確,然後以兵輔之,畏威才會懷德,破題如此簡單下面再用八股套就好了。
這樣的題目,表面是策問,實際上還是經義。
換了林延潮,讓他擬殿試題目,至少也要寫個'龔遂治渤海,虞詡治朝歌論'如此,才是真正的策論。
想到這裡,林延潮就將心底的想法,如實道出。
眾翰林見林延潮這麼說,也有些被說服了。
面對趙用賢所言,如果朝廷取士經義策問並重,那麼對於策問偏弱的考生怎麼辦?
林延潮則回答,一,殿試策問是必考的,這是眾所周知的,考生不可能不練習策問。
二,會試一直也有考策問,放在第三場,但以往都是走個過場,但現在我們要重視起來。
三,策問是偏重史料,時務結合經義,強調讀書人要經史並重,要經世致用。這對於只讀經義,不鑽研史籍的讀書人是有難度。
沒錯,這個時代大部分讀書人,有條件讀通經義已經不容易了,再讀史籍很難。但在會試考試的是三千舉人,這些舉人本來就對經義極有功底,中舉後再讀史籍,熟悉時務這是本分,國家取士三年才取三百人,堂堂朝廷找不到三百個經史貫通的讀書人嗎?
此言一出,一片譁然。
季道統反對道:“朝廷規定四書五經取士已有兩百年之久,林學士要加入史籍,這不是破壞了朝廷的規矩嗎?讀書人會如何想?”
沒錯,考試範圍劃大了。學生請老師考前劃重點。老師答說,整本書都是重點,如此暴擊怎麼能承受的了?考生還不要暴動嗎?
林延潮笑了笑,但是以經為綱,以史為目,這就是事功之學。
但見蕭良友起身道:“正因為經義已是考了兩百年,不說別的,四書五經裡大題小題,哪個沒有考過,有的句子甚至考了數邊,甚至逼的考官不得不考截答題,竟以割裂經義為能事,國家就是如此考經義的嗎?”
簫良友說完,眾翰林都是陷入沉思。
這話說的對啊,四書合在一起只有四五萬字。
科舉考試兩百年,不說別的,四書題各種搭配方式已經被考爛了,考句號,考子曰,各種惹人發笑的出題方式都想盡了。
最後想出截答題這等考試方式,什麼是截答題?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正常考官的考法是'學而時習之'一題,'不亦悅乎'一題,或者'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題。
變態考官考法是,'習之,不亦'一題。這樣句內題還好,可怕是句外題,甚至章外題目,最變態的就是'天外飛仙',譬如上句在論語,下句在春秋這等。
這樣考試就被人罵作割裂經義。
截搭題在小三關如縣試,府試,院試之中非常普遍,一般的截答題也就算了,若是碰見'天外飛仙'這樣的題目,九成九的考生都只能一臉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