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當這文章刊登上邸報上,再次引起了無數討論。
只因這文章的作者,是當代文壇之領袖,當朝之丞相所寫!
一時之間,無數文人雅士,讚不絕口,紛紛感慨的表示,這才是真正的大國之論,定能將李太白那歪門邪說辯得啞口無言!
而蘇澈看到這篇文章後,卻是微微一笑。
終於等到了一個有分量的對手了……
此前那些翰林院的御用文人所寫的那些文章,蘇澈自然也看到了。
他都懶得理。
和這些人辯論,但凡說了一個字,都算蘇澈輸。
可這樣一篇文章不同。
這是當朝宰相,文壇領袖,張說之文!
在這篇文章中,從各方面論據了為什麼不斷舉行萬國來朝,文化、政治、傳承、世界影響,萬世之格局。
一句話,你只看到了眼前的苟且,而朝廷卻在謀劃未來之基業。
萬國來朝吸納天下人才,為唐所用,讓本朝前所未有的強盛。
這豈是那些蠅頭小利,可以比擬的?
張說這些話,都是從實際出發,並不是無腦的吹。
事實的確如此。
唐文化的影響力,遍及天下,影響萬世之格局,同時吸納來自全世界的人才,無論是文人,還是武將,都有很多很多。
那些生於草原的胡人,就射箭騎馬來說,比中原人厲害太多,很容易就當上軍官,執掌兵權,他們有天生的優勢。
面對這樣一篇文章,蘇澈微微一笑,隨後鋪開宣紙,開始寫了起來。
只見紙張上的標題,赫然是三個大字。
《國富論》
這文章之前蘇澈寫過一次,此刻再次寫起來類似的文章,自然是駕輕就熟。
既然張說這樣的文壇領袖,喜歡和自己空談國際影響,大談文化政治,說什麼世界佈局。
那蘇澈就好好來論述一下,到底如何才能將一個國家變得強盛。
國富論,就是論述這些道理的。
蘇澈將國家,世家,平民,以及外邦的商人貿易,所有事情都原原本本的詳細講述起來。
天下之間的財富,是有數字限額的,如果想讓國家富裕,那就必須要進行內聖外王之道,而不是用無數的財富,去換取名聲。
退一萬步來說。
如果換取了名聲,卻不將這些名聲轉化為實際性的收益,那真的是愚蠢到了極點。
朝貢的貢品也好,賞賜的寶物也罷,這些在國際貿易面前,都不過是小頭而已。
真正恐怖的財富流逝,在於允許朝貢使團沿途和在京貿易。
同樣的物品,在國外是一個價格,在國內卻是另外一個價格,在京城又是一個價格。
外邦人將本國的特產來進行貿易交換,再把絲綢、茶葉、瓷器之類的東西販賣回去。
直接一本萬利。
這也是很多番邦朝貢對朝貢樂此不疲的原因之一。
太賺錢了!